这本故事是记敍三毛在她丈夫荷西死后的情景——在墓园里,在一片没有墓碑的黄土旁,三毛正在痴痴的看守着荷西,总是不忍离去。
三毛的父母为这不幸的事远赴异域,前来慰藉三毛创伤的心灵。荷西死后,一大堆琐碎的事情有待三毛去办理的。
当她在邮局出来时,她看见母亲手握一把康乃馨,随行者是父亲。往墓园的路又长又斜,但仍坚决拒绝三毛驾车送他俩去看荷西。三毛坐在车里,在烈日当空之下,看着他们被哀伤压垮了的双肩,拖着沉重的步伐渐渐远去的背影,心里不期然泛起渐愧的感觉。
三毛为荷西筑木珊栏那天,风甚大,浪花飞溅拍散在车旁边堤防上;她缓缓开着车子,突然,在风里,在水雾里,看见踽踽独行的母亲。她双手重沉沉的各提着两个很大的塑袋,小腿像蹲了下去的弯着。三毛赶紧下车向她跑去。因语言不通之故,母亲必须提着超级市场的口袋,在街上请教路人,指引她到市场去买菜。三毛想到母亲是在台北住了半生也还弄不清街道的人,现在居然一个人在异地拿着口袋到处打手势问路;回公寓又不懂走小街,任凭堤防上的浪花飞溅向她,弄得一身湿透。三毛内心自责得很,觉得不应让母亲做这样的事情。可是她却再次拒绝三毛送她,怕妨碍了三毛办事。母亲没说一声,加快步伐,这踽踽的背影又再一次呈现三毛眼前,她的双手,被那些东西拖得好似要掉到地上一般。
“孩子真情流露的时候,好似总是背着你们。你们向我显明最深的爱的时候,也好似恰巧都是一次又一次的背影。”这是三毛的由衷之言。
本篇题为《背影》,可能大家都会忽略了围绕你左右的人的背影,纵然有留意,亦未有深刻印象。然而作者藉着她的父母亲的背影,领略到深挚的爱。这份爱未必能在表面上觉察得到,但却实实在在存在于亲人的灵魂深处;不必说一句话,不必作任何姿态,也能使你体会到它的存在。它又似是隐藏在一本没有字的书里,常人未能看得明白,只有待有心人去透辙了解,寻找内里的宝藏。
我还记得,在中一时读过朱自亲的《背影》,《背影》记述作者的父亲在火车站送别作者的情景。
两文相比,朱自清以平实自然的笔触去描述父亲的背影,在谈璞含蓄之中见真情。而三毛则写得转为婉转细腻,她以略为夸张的手法去描写“背影”。父母亲对她的爱,给予三毛的震撼力来得比朱自清更强烈,表现在文字中,也更具牵惹读者情绪的力量。
天下的父母对孩子的爱,有的表露无遗,毫不隐藏,于是往往显得过分的呵护备至,难免有娇纵之嫌。但是一般中国人的父母,却属于不声不响—–他们并不习惯于表达自己对子女的爱,只把一切的痛惜关怀都埋藏心中,含蓄但深挚,子女一旦感受到,大概更觉刻骨铭心。三毛的父母大抵属于后者,因为三毛在篇末写着:”你们(三毛的父母)向我(三毛)显明最深的爱的时候,也好似恰巧都是一次又一次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