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水是故乡甜》,对琦君的作品不禁击节赞赏。无论是亲情、友情丶祖国情,以及在异国的所思所感,都写得那么真挚和生动,于朴实平易中透着无限的温馨。无论她的散文是短是长,篇篇均是有感而发,言之有物,文笔洒脱自然,没有丝毫的矫饰,写作领域也益见广阔。
“文不足以人人,人人者情也”,琦君写她的故乡人,字里行间流着一片至诚,别具中国传统风味,她尤其对童年的闲情逸兴、乡土气味极其缅怀:
“江山风月本无常主,得闲者便是主人”,天地间万物本无美丑,得妙趣者便能欣赏。
在书中最突出的人物并不是作者本人,而是其温柔敦厚的母亲,彷彿作者也沾染着其母的慈爱情怀,如今以巧妙自然、淳朴晶莹的文笔孝敬母亲一般;像在《母亲的手艺》中,形容其母那传统的三从四德的品性,相夫教子的满足,有说:“她边说边用剪刀修剪草鞋。唃里喃喃地唸着:‘只要勤与省,稻草变黄金。’我眼睛定定地看着,忽然觉得她手里的草鞋,在太阳底下照着,好象都格外光亮起来。母亲和四妽,把一根根的稻草,都象黄金般的宝爱呢。”
琦君的作品内容,方面很广,文笔也益臻明净,每每可以读出她更浓重的异国情思,更深厚的友爱,以及对儿童的满心关注;在《爱的启示》中描绘孤儿心声时,更能赢得读者满眶的泪。
从一草一木、一人一物再纵观天下事,写尽人世沧桑、遊子情怀和心灵的秘密。在古典的风味中领会异国情调,是本书的独特和新颖之处。就书名《水是故乡甜》来说,一看便令读者身同感受地觉得跟故乡和至爱的家人惜别,那份“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愁绪。我相信欣赏过琦君的文章,必然深深被她那旧诗词的造诣吸引着,她不但能经常融化旧诗词的佳句入现代散文,而且能带领我们进入那种气氛和情境中。例如叙琦君父亲退隐之余的心境,“新著荷衣人未识,年年湖海客”。表面上一身轻快,但是她敏感而细腻的女儿,却察觉到“面上似有一丝蓦然回首的落寞神情。”
不过我最钟爱的还是这一段短短的词:“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母亲织布时那勤劳的情景固然在作者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烙印,但琦君隐约留在其背后的教训亦为我们年青人所不能轻易忘却呢:天下万物,不论大小,不论强弱,都是值得人们分寸都爱惜的,因为全人类就有如一座巧夺天功,大而晶亮的冰雕;完整无缺的便是警世之宝,万一少了一角子儿,在人眼就变得价值尽失,废物一堆了。
有时候,作者在描写一些激动的情感时,并不惯用一些雕琢的词藻、冗长如论文般的解释。在《鼠年怀鼠》中,写到跟小老鼠的奇妙情感,作出以下的呼应:“一个人在寂寞的时候,最最能领受爱,也最最能给予爱。所以寂寞的心是最最温厚的。”
还有在母亲的手艺中,以“过来人”身分提醒人们要“上慈下孝”、颂念亲恩时,说:“不只是为了会点手艺,而是在学习中,才能体会做母亲的爱惜光阴、爱惜物力,与好学不倦的美德啊!”
一些凡人眼中很无奈的事,从琦君的“情眼”中看去,都变得动人了。例如她对于自己的另一半表面是嗔怨,骨子里却处处是情;对于孩子,操了无数的心,却仍然感激人生一世间有这些可以操心的事;她对母亲有无尽的孝思,但对使母亲受尽委屈的二妈,也寄予了许多同情。由她笔下写来彼此间那些清清浅浅的顼事,都透出无限的哀痛。再不喜欢小动物的人,一定也会心疼她笔下的小猫小狗,不论牠们的形象看起来多么狼狈。
最后要抒述的,就是作者琦君最吸引读者的地方,即是作者的心声——“精神感情上的富足。写作使我拥有更多的亲情与友情。我实在没有什么大志,但願能笔耕到底,一生能够做好一件事也就够了。”
琦君自嘲无“大志”,“笔耕到底”不正是她的“大志“吗?
⚛️作家风采
琦君是台湾作家,本名潘希珍,笔名琦君,浙江永嘉县瞿溪乡人,浙江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任教于上海汇中女中、永嘉中学、之江大学等校,并兼任浙江高等法院图书管理员。来台后,曾任中国文化学院副教授、中央大学、中兴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