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思想家王充曾说:“凡人之有喜怒也,有求得与不得,得则喜,不得则怒。”这就是说,中国古代很早就懂得情绪与需要的关系:当人的需要得到满足时,就会感到愉快,当人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就会感到不愉快。
我们都知道,人的需要是多层次的,实际生活中往往出现满足了人的某一方面需要,而不能满足人的另一方面需要,甚至出现和另一方面的需要相抵触的情况。因此,人的情绪会出现复杂的变化。例如,“百感交集”、“啼笑皆非”就是对这种复杂情绪的写照。
同样的一件事,由于不同的人需要而不同,就会有不同的体验。比如,同是一只烧鸡,在“酒足饭饱”和“饥肠辘辘”的人面前,引起的情绪反应是不同的。
在一般情况下,如果剥夺“饥肠辘辘”的人吃饭的需要,他就会产生一种消极的、不愉快的情绪状态。这种情绪状态可以在实验室的实验中和日常生活中观察到。
美国有几位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饥饿的婴儿喝牛奶,有的让喝饱,有的只让喝几口就突然把奶拿走,从而这些婴儿的需要得到满足的程度不同,以观察婴儿的反应。结果是喝饱的舒适、安详;被剥夺喝奶权利的婴儿烦懆,不耐烦;喝半饱的也有不愉快的表情,但程度介于二者之间。
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很简单,婴儿越是饥饿,喝奶的动机越强烈,这个时候他的需要如果不能得到满足,不满的情绪就越大。这种现象不仅在婴儿身上存在,在成年人身上也是这样。
同学们知道了情绪与需要的关系就可以用来解决我们经常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例如,“这几天我有点烦,也不知道为什么。”“不知道××同学为什么这几天特别高兴。”“××老师这几天总发脾气是怎么回事?”等等。像这样的问题,只要了解了当事人的需要就可以找到原因。
那么,你知道人都有哪些需要吗?青少年的特殊需要又是些什么?知道了这些知识对于调节自己的情绪和帮助别人理顺情绪都是有好处的。
人到底有哪些需要呢?現在最时髦的马斯洛需要学说认为人的需要存在着不同的层次,这是生理→安全→社会从属→自尊→认识→美感→自我实现。按照马斯洛的说法,最低级的需要是生理需要,如吃饱、穿暖等等。稍微高级一点的需要是安全需要,人在得到温饱以后,就考虑生命的安全。
安全需要得到满足,就会产生社会从属的需要,比如愿意和同伴在一起,害怕受到孤立等等。这一需要得到满足,就会产生自尊的需要。自尊需要得到一定的满足以后,就有了认识的需要(如追求真理)和审美的需要(追求美的东西)。最高级的需要就是自我实现的需类。
马斯洛的说法比较通俗,容易被人们所承认。但是他把人的需要说成是先天的,这不符合实际。另外,他说低级比如,要满足后才能有高一级的需要,这也不完全符合事实。例如,为捍卫真理而舍生取义,为科学事业而废寝忘食等等,都与马斯洛的需要学说不相符。但是,按照马斯洛的观点,认识情绪的一般变化还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