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假,我带着小震、小华到动物园去参观。孩子们显得格外高兴。他们一会儿跑到野兽穴,一会儿又去看长颈鹿……不到一个小时,跑了大半个公园,累得满头大汗。
大家边走、边说。小华问我:“爸爸,您说人会哭笑、生气、烦恼、悲痛和高兴,那些动物也会吗?”接着,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向我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动物也会闹情绪吗?”“小猴子也懂得爱牠的妈妈吗?”“我一见老虎就害怕,老虎也怕我吗?”……
孩子们提出的问题,虽然有些“稚气”,但是,是不是还有许多青少年朋友对这些问题也很感兴趣呢?要知道这些问题,我想还是要先弄懂什么是情绪。
当你在烈日当空下跑了1500公尺,一瓶“可乐”喝进肚里的时候,你会说“好舒服呀!”当广播喇叭传出你打破了全州纪录时,你会磞起来狂欢。
心理学家普遍认为,人的智力活动主要是由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认识过程构成的,认识过程以外的心理现象,统称为非智力因素。情绪就是一种非智力因素。
大家知道,人们从事各种活动,认识各种客观事物,从来都不是无动于衷的,总是按照自己的需要持有这样或那样的态度,人们对自己所持有态度的体验,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情绪,人的情绪不仅有喜、怒、哀、惧等主观上的体验,而且还伴有眉开眼笑、怒形于色、唉声叹气、惊惶失措等外部表现,这就是表情。
进化论奠基人达尔文在他写的《人类和动物的表情》一书中指出,表情是动物适应环境的一种手段。人的表情是由动物的表情进化而来的。例如,人发怒时为什么咬牙呢?因为人类祖先露出牙齿可以吓跑“敌人”。
人发怒时为什么皱眉呢?这是因为人类祖先在光天化日之下厮打,皱眉可以遮光,提高视力。人为什么有“怒发冲冠”的现象?同样可以用人的表情是由动物的表情进化而来的道理解释。
比如,一些动物毛竖起来可以使自己变大,把“敌人”吓跑,有的还可以在“敌人”咬它时,扎它的嘴。人害怕时为什么縮成一团呢?与上面的道理相同,动物缩成一团装死不动可以隐蔽自己。
还有,人为什么在讨厌时嗤之以鼻呢?我们发现动物遇到腐烂食物时,很厌烦的,嗤之以鼻大概可以顶回臭味吧!不过,,我们应该知道,人类的表情虽然还有动物表情留下来的痕迹,但是它不能像动物表情那样对适应环境起直接作用。它已经成为现实社会里人与人之间非语言交际的重要手段。
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如何区分情绪与情感这两个概念。目前人们的一般认识是,情绪是指与机体的生理需要(食物、饮料、空气、御寒、性、安全等)是否获得满足相联系的一种体验。
而情感则是人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体验,如交际的需要而产生的友谊感;遵守社会规范的需要而产生的理智感;精神文化的需要而产生的美感等等。所以,一般来说,人和动物都有情绪表现,而情感只有人类独有。不过从心理学角度上看,情绪与情感是一码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