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代,在华人社会,吃鱼风俗成了“治国之道”。 更有“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说法。
古代能经常吃鱼的人,那都是以一种热情并尊崇的心态,把吃鱼的技巧推向极致,并吃出了文化,吃出了品位。
孔子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里的“脍”就是生鱼的细切肉,一句话道出了吃鱼的最高境界。
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一生爱吃鱼,他与佛印和尚斗文吃鱼的故事一时被传为佳话,流传至今。
明代“大玩家”李渔更是吃鱼的高手,他在《闲情偶寄》中记载:
“食鱼者首重在鲜,次则及肥,肥而且鲜,那是最好的了!烹煮之法,全在火候得宜。宴客之家,他馔或可先设以待,鱼则必须活养,候客至旋烹。鱼之至味在鲜,而鲜之至味又在初熟离釜之片刻……”
古人缔造了精致、讲究、诗意的食鱼文化。古人吃鱼,关键不在于吃,而在于乐,图得就是个意象、吉利。古人的吃鱼之俗。
在秦汉时期,“食鱼无反”已成了餐桌上的“规矩”。西汉戴圣编纂的《礼记·曲礼上》中记载:“毋啮骨,毋反鱼肉。”
所谓食鱼无反就是吃鱼时不要翻转,因渔民忌讳,担心捕鱼时翻船。“食鱼无反”本义与“治大国如烹小鲜”一语一样,最早也是谈治国之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