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时候,巷头街尾都在议论纷纷,指某女性因不慎向药剂行购买“有问题”的抗生素,服食后却因不适产生不良反应,满脸皮肤肿胀破烂,变得面目全非。
事后人们谴责不良的药商,然而人们却忽略了民众对医药(且勿论中、西药)深一层认识,事先防范胜于事后治疗!
抗生素的种类很多,未必每个人都能适应这么多种类的药物,而且一般的抗生素都稍有副作用,许多会对人体产生不良的反应,因此在服食前应该谘询专业医生,以防万一。
大多数药物在发挥治病作用的同时,或多或少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因此患者在服药前要认真仔细地阅读说明书,在服药后要密切观察是否会出现与自身疾病不一样的症状。一旦发现有异常,就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主要症状反应
药物不良反应可以分为副作用、毒性反应、过敏反应等,但是要正确判断这些反应是否与所用药物有关,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我们归纳了以下几条主要的症况,可供鉴别。
1.出现了与药物治疗情况无关的反应,而且出现的时间与服药的时间有“因果”关系。
2.出现的反应与该药说明书中(或医生交代)的不良反应相符。当然,若不相符,也不能完全排除嫌疑,也许是新的、未被发现的不良反应。
3.用药后的反应不能用本身的疾病,或其他影响因素来解释。
4.停药或减少药物剂量后,反应减轻或消失。
5.再次服用同一类药物后,出现同样的反应。
一般来说,对已怀疑会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不主张再次使用,但无意中再次用药可给判断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应措施治疗
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后,患者应在医生劝导下采取相应的措施治疗。
1.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如尿量明显减少、黄疸、乏力等,可能是药物引起了肝肾功能损害、血细胞减少等,患者应立即停药,并及时就医,医生会给予必要的保肝、提高血细胞的药物。对危及生命的不良反应,如急性肾功能衰竭、暴发性肝炎等,医生会采取有力的措施积极抢救。
2.对药物产生过敏反应,或由于遗传因素造成的特异性反应,如过敏性休克、过敏性药疹、磺胺药引起的溶血性黄疸等,一经发现,应立即停药。因为这一类不良反应与用药的剂量无关,而且反应的严重程度难以预料。
3.若不良反应的产生与服药剂量有关,而且反应较重,难以忍受,则需减量或改用其他药物。例如,一种抗高血压药物服用剂量较大时,可以出现明显不良反应,若改成联合用药控制血压,每一种药物剂量都不大,可使不良反应降到最低程度。
4.患者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较轻,按病情也不允许停药,则可继续用药,同时作对症下药。例如为了避免药物的胃肠道反应,可改在饭后服药;服用容易在尿中形成结晶的药物(如磺胺类药物等)时,应多饮水以增加尿量,这将减少药物对肾脏的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