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是疫情期间常常听到的词儿,”常态/Norms”指出我们日常生活中,被社会定义成正常的事情,比如说:垃圾丢进垃圾桶是常态;那”新常态”是什么,是我们现在可以目睹的疫情期间或过后的事情。
距离有条件行动管制结束的9天前,我和朋友相约出去吃个饭,两个多月不见的我们想说去吃一餐好的,顺道喝杯咖啡,解解相思之愁。
新常态之前,听到我们要出去吃东西,都不会给予任何反应,顶多插口说一句“怎么没有约我”。
现在新常态,听到我们出去的朋友,异口同声都说“你们出去吃东西?还去喝咖啡?”,最后可能补上一句,“你们不知道死啊?”,彷彿断定我们如果一离开家门就死定。
选择出去也是想要看看现在能够接受新常态的人有多少。
几扇重要的购物商场的门都已经封锁,人不得其门而入,我在停车场的入口处准备了州政府开发的扫描记录行踪的应用程式–Selangkah,习惯了出门就要不停的扫描记录自己曾经到过这个地方–这是新常态。
但仍然还出现一些自以为是的市民,仗著自己是附近的居民,而不愿意照著实施防护措施去做,这就是违反新常态的人。
一开始公佈餐厅能够有条件的开放堂食,但至今是一件备受争议的事情,今天选择出来堂食,也是希望可以体验一下到底疫情期间出来吃东西的感觉如何,总不能在家里一直煮。
抵达餐厅时,因为客满所以必须在外等候;新常态之前的“客满”是指高朋满座,新常态后的“客满”是指,一米相隔仅可坐二人的桌子,已经满座无法再招待更多的人。
在我们前方有三位朋友共同抵达,可是因为二人一桌的限制,而无法三人同桌,被逼分开,二人一桌加上一人独坐,我好奇地问“我和我的朋友也要分开吗?”,服务员先回应“其实是我们餐馆内能够坐三个人的桌子已经满了,所以刚刚的客人们必须分开。”
这是新常态。
当我和我的朋友坐下来的时候,摘下口罩之前隐隐闻到一股熟悉的味道,摘下后更加确认“这是类似消毒药水的味道”,我朋友不假思索的直接说,“我来到医院了。”
这是一家日本寿司料理餐馆,我再也闻不到日本料理店的味道。
当然疫情前这家餐馆已经开始实施电子点餐,可是今天已经进阶到“扫描二维码,电话上点餐”了。
这是新常态。
咖啡馆没有播放爵士音乐,相隔颇远的咖啡座,我闻不到浓浓的咖啡香,这还是我喜欢的咖啡馆吗?
这是新常态。
以前要人排队是多么的难,现在一次疫情,把以前的不可能变可能……
在好几年前,当网络购物开始普遍的时候,购物商场已经失去了原有的氛围,这个地方已经变成了“参考中心”,相中了回头上网购买,更加省钱。然而,很多人还是会选择去购物中心消磨一些时间。
我和朋友打算去看一看电脑,视察一下市场价钱,怎知道店内虽然看起来不多人,但店员已经开始阻止人们进入,顾客在外头排队等候进入店内,而我俩决定离开。
以前要人排队是多么的难,现在一次疫情,把以前的不可能变可能。
无论如何,疫情仍然在我们四周,短期内这就是我们必须遵守和适应的事情,即便疫情过去了,我们也会因为这些新常态,转变成我们的“常态”。
研究指出,“当你连续21天做同样的事情,会变成你的习惯” , 五月后,有条件行动管制已经25天。
(以上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