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传媒》特地寻访同在前线工作的小儿科专科陈芃莒医生,对于托儿所抗疫指南修定本的专业意见。
首相丹斯里慕尤丁宣布5月4日开始,绝大部分经济领域都可复工,但必须遵循标准作业程序(SOP)。职业父母重返职场,其幼小儿女的照料必是需要安排的事项之一。
因此,妇女、家庭及社会发展部亦于5月4日发布《托儿所预防新冠肺炎与儿童安全指南》,但在逾二周后即22/5进行修订,新增一项2.12条文写道,“前线医护人员的小孩具有被父母感染的高风险,这些小孩最安全的地方,是在家里照顾;若前线医护人员将小孩送往托儿所,他们的小孩将会被分开照顾。”
这项新增的条文公开之后,如雷灌耳,也犹如对前线医护人员赏了一记耳光。在我国新冠肺炎高风险期,人人被叮嘱在家隔离,唯独前线人员必须努力工作、牺牲自我、就算冒险家人安危也在所不惜。熬过黑夜渐露曙光,当前线人员也需要人民帮忙的时候,比如子女得到妥善的照顾,工作无后顾之忧之际,却传出了这么一项条文。这对不少前线人员而言是被“歧视”,之后更有250名儿科医生联署促请政府移除指南中的条文。
文告其中提到:“两日前,首相丹斯里慕尤丁才形容,前线人员为国家英雄,所以在看到妇女部新增的条文时倍感痛心。”为此,前线医护人员也把希望寄托在卫生总监拿督诺希山身上,希望他为前线人员主持公道。岂料,他竟于25/5的例常记者会上指出,托儿所的抗疫指南并非意在歧视或排挤,因为前线人员确实是感染高风险群。不过,他有表示,或许在拟定SOP时使用了不妥当的字眼,但此举并非刻意将他们与其他孩子隔开,而是给予染疫高风险群的孩子特别照顾。
陈芃莒医生:前线人员更有警惕心
为此,《真传媒》特地寻访同在前线工作的小儿科专科陈芃莒医生,托儿所抗疫指南修定本是否真的带来奏效?
“其实,我觉得在这样的非常时期,作为前线人员知道自己是高风险群,反而会在保护措施上更为敏感。我们看着染冠病的病人所承受的折磨与痛苦,我们比任何人更害怕带病毒回家,白袍底下我们只是平凡人一个,我们难道不惧怕吗?作为前线,我们更加小心翼翼地保护自己、保护挚爱,传染给家人的机率也更低,所以过去三个月以来我们还没有看到任何医护人员传染冠病给家人的例子。”陈芃莒医生告知,倒是普通民众反而可能因为没有处在这样的环境当中,对于安全距离、个人卫生方面的措施会有疏忽,成为防疫的漏洞。
就连卫生总监拿督诺希山也认为是前线人员过于敏感,不应该把这样的举措当作是歧视,应该用宏观的角度来看待这件事情。“很多人认为我们只是过于敏感,但是要知道很多的歧视都是从微不足道的事情开始萌芽,而等到我们发现的时候就已经为时已晚。身为儿科医生,我看过许多的校园霸凌事件,我也可以预见随着这个政策的出台,许多家长以及小朋友可以名正言顺、光明正大地排斥前线人员的孩子,说:‘你们离我们远一些,不要把病毒传染给我们。’”
教育儿童养成卫生习惯
因为疫情爆发,当中不少前线人员甚至很久没有见到孩子,因为卫生部一直都有提醒医护人员,工作回到住家都不能够直接触碰孩子,所以有的前线人员自行隔离家人,更有的把孩子送回乡让公公婆婆代顾。
“我也相信,托儿所复工,也会为所有儿童实现社交安全距离及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如今托儿所可开业,对多少前线人员来说这是喜讯。其实很多患上冠病的小朋友都是被家里的大人所传染,所以只要大人做好自己的本分,小孩子其实都很安全。与其纠结与要不要在一起玩乐,不如趁这个时候好好教育孩子们如何做好个人卫生工作。”陈芃莒医生告知,一班需要收多少个小朋友,则完全取决于课室的大小。
那小朋友在托儿所,需要全天戴着口罩吗?陈芃莒医生表示,不管是大人或小孩全天带着口罩都不是问题,问题是你如何取下以及戴上口罩,然后如何处置用过的口罩,才能够避免感染的发生。布口罩能够带来的防护作用其实微乎其微,但是聊胜于无。
要有实际举措才能开学
最近高教部又发出文告,国内所有高等教育学府的所有教学和学习活动必须通过线上进行,直到2020年12月31日,所有面对面的教学和学习活动是不被允许的。你认为学校什么时候可以开学? 安全指数又是指在什么水平?
“我个人认为,需要等到疫情相对稳定,再也没有新的感染群爆发,然后家里的大人能够遵守社交距离、最大限度地避免感染风险之后开学是最安全的,但是要等到这一天的到来也需要花上很长的时间,在那之前是否有什么折衷的举措能否被采取,是一件值得思考的事情。”
就像条件式开放其实已经失去了它的意义,看看外头的情况,有封和没封其实也差不多。“但是,至少看见大家出门的时候还是带着口罩,还是值得感到欣慰的。最近个案数据回升主要是因为扣留营内许多非法移民被确诊,本地人感染数字其实很低,所以不必太过惊慌。近期需要关注的,还是要看开斋节过后的情况,会不会又爆发新的感染群。”
消毒水洗澡皮肤现敏感
其实,之前民众对前线人员的关心,确实让陈芃莒医生深感安慰。随着疫情逐渐受到控制,前线医护人员工作量已大幅减少,大多数病人都只是在等隔离期结束就能够回家,大部分的医院也在准备退场计划。他告知,那些之前被征召为冠病治疗中心的医院也已经著手准备转换成两栖医院(hybrid hospital),也就是会同时治疗冠病及非冠病患者。
“当然,随着疫情的减缓,防护衣使用量及需求也跟着降低,这是我们喜闻乐见的。像我任职的医院,PPE设施充足,只是N95口罩需求量大,我们还会面对缺货处境。以我医院为例,最高峰的时候一天,需要大概500名左右的医生和护士当班。”因为新冠肺炎爆发,陈芃莒医生在前线位置已超过3个月,每次脱下PPE之后,都必须用消毒水来洗澡,如今皮肤已经干燥红肿了。
看见人性善良及丑陋
在前线的逾3个月,陈芃莒医生最难忘的,是他第一次过去柔佛第一间冠病医院是柏迈医院(Hospital Permai)给予支援的时候,看到医院情景当下震惊不已。“病人非常多,病人躺在一排一排的行军床上,那种画面就像我们看电视的战地医院一样,从没想到在我眼前活生生上演了。无论病人还是前线,大伙儿都被困在同一个空间里,哪里都不能去,每天如行尸走肉般等时间过。我一共去了三次,每一次去医院,防护措施都让我越来越紧张,四处都有温度检查站以及实枪荷弹的警察在把守。”
陈芃莒医生任职的医院后面就是油棕园,在行管令开始之后,许多动物都跑了出来,有一天还有一只猴子还闯进了医院病房。但是因为担心它已经被感染,所以到最后必须将它射杀。“其实这场瘟疫让我们看见了人性的善良以及丑陋。我们看见了人们如何自动自发地为我们筹集物资、也看到了人们如何对前线人员恶言相向。但是不管怎样,面对这场灾难,单靠医护人员是无法解决问题的,只有所有人团结起来,才能够一起度过难关。”
陈芃莒医生最后语重心长真情分享,“我们要的不是口头上的赞誉或是吹捧。我们要的是当我们守护国家、守护人民的时候,国家也能成为我们的后盾,让我们能够没有后顾之忧。我们不需要歌功颂德,我们要的只是在冒着生命危险坚守前线的时候,我们的孩子,能够不被因为我们正在做的事情而受到伤害。”
前线人员及家属心情分享
☝ 吴奕品医生/家庭医生兼马来西亚圣约翰救伤队新山指挥官
你和我的将心比心?
看了马来西亚妇女、家庭及社会发展部所拟定的标准作业程序,其中的一点是“前线人员的孩子被视为高风险群,被劝戒最好别将孩子送去托管中心或幼儿园。若是真的要送去,则需要与其他小孩隔开。”
这充满歧视与不公的指南一直在我闹海中盘旋。点开相关新闻底下网民的评论,更是让人痛心失望,直接影响了我的情绪。
居然有人认同如此自私的指南,认为这完全合理没有不妥,甚至还呼吁前线人员们“将心比心”。
当前线人员全心全力走在前线冒着风险对抗病毒,挡在鬼门关前与死神抗争,紧握着即将逝去的生命不愿放弃任何一位病患的时候;你们逍遥自在的带着家人孩子在外头趴趴走,无所顾忌的群聚堂食,被要求写下个人资料时还嫌麻烦刻意隐瞒等等等等诸如此类的事,每天都在典当着前线人员无私的牺牲,然后你“大义凛然”的告诉我你的“将心比心”?
前线人员在对抗疫情时做了完善的防范措施,穿戴完整的个人防护配备,面对的都是“已知”是“生病的人”,加上对于疾病传染及防范等知识了解深入,面对与处理病患时也格外严谨。因此在我国并没有出现前线人员在执行任务时受到感染的案例,风险非常低。
相比其他各行各业人士,连口罩也戴不好,每一天所接触到的人也不知道是否有病的情况下,请问到底何者的风险高一些呢?
为何是“前线人员”的孩子暂时不应该送去托管中心或幼儿园?而“你们”的孩子就真的如此安全?
我遇过好多家长,带着生病的孩子来看病,在被告知孩子暂时不适合上学时,却以学费已付的借口,坚持要将孩子送去上学。
我遇过好多同事,因为自己的孩子病了,为了不让孩子去学校而需要做出其他安排,却也因此迟到了几分钟而被等待着的病人家属骂得狗血淋头。
我遇过好多自私的人。
比如这一次。
我们不求回报也不求任何人的感恩更不需要你们在国会里起立给我们鼓掌。我们只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我们上班时得到安全与公平的照顾,这样我们才能在没有任何顾虑的情况下,继续照顾与守护你们的挚爱。仅此而已。
孩子,如果你被人以这样的方式对待,这不是你的错。错的是你那被全国人民称为“英雄”,被称为“前线人员”的爸爸。
☝ 陈颖惠/医生兼作者
医生的孩子,应该被歧视吗?
看到新闻,真是整颗心沉了下来。还记得3月16日夜晚,突然宣布的行动管制令令医护人员陷入困境。我们只有一天的时间,安顿没办法再送托儿所的孩子。幼稚园关闭,医护人员不能请假。第二天去上班大家都心事重重,纷纷急着找方法安顿孩子。并不是每个医护人员都有人愿意收留他们的孩子,差点就在工作场所哭出来。
这2个多月,我一直期待托儿所重开,好让我一家的生活节奏慢慢恢复,也不能一直拜托人看护。结果就看到了这个条规……
医护人员的孩子是传染源,应该被分开。这是什么歧视?我的孩子不到3岁,送去学校却不让他见朋友,不能和大家一起活动,打入冷宫。这令我想起小学被标签为问题学生需要坐特别位的同学。送去学校会不会为我的孩子造成更大的阴影?
新冠来后,我们比以前更累更辛苦。换来的却是这个。我不知道大家怎么想,也想听听大家的意见。大家会怕我们的孩子吗?会愿意让你们的孩子跟我的孩子一起上课玩耍吗?你们会不会支持这项在托儿所强制隔离医护人员孩子的条规?希望大家留言让我们知道。
看着我那个懵懂的幼儿,无比心酸……
☝ 莫淑卿/心理辅导员
前线人员家属不容易!
“感恩前线人员的伟大付出!”
“患上Covid-19不是罪恶!”
“前线人员家属不容易!”
一句一句感恩前线人员的话,当前线人员还抱着使命感/为了生活而走在前头时,真的是让马来西亚妇女发展部给刮了一个耳光,特别痛也特别心寒……
我不是前线人员,只是前线人员家属,我儿子不小心有个前线人员爸爸,从马来西亚开始有covid-19的确诊病例开始,大家都开始关心站在前线人员的丈夫,我也总是回复这是他的使命。
后来我在一些人的眼中读懂恐慌,我可以理解在一切未知时候,尤其是报导有无症状确诊病例,我绝对可以同理这种恐慌,所以从那时开始也减少出门和聚会,就算要出门也会先和友人调侃说我是高危险群,你介意吗?
接下来就MCO了,先生也开始要加入Covid-Team轮班,我还跟先生开玩笑说你要不要去外面住,我承认那种恐慌我也有,先生给了一个白眼,难道他们的卫生意识有那么差吗?也对,有句话叫做最危险的地方才是最安全,医院的防护措施真的做得很好,大家都严谨地看待这个病毒。好吧,生命把我们三个人聚在一起,总要一起面对的时刻。
再后来,儿子Daycare服务开放了,院长来跟我报喜,我可以脱离儿子的魔掌了,我也偷偷幻想我享受Me Time的美好生活,可是当填写福利局表格时,内心有股怪怪的感觉,当然我懂政府只是要清楚父母的行程,我也询问院长说儿子爸爸在医院工作,那他符合条件回去daycare吗?院长表明说是政府要求填而已,儿子还是可以去的。
自己拿不定的状态下,询问很多朋友,都不太鼓励儿子出外,怕风险……我心里也介意那种恐慌,不想院长两面为难下,自己向院长表明说儿子还是暂时不出,除非父母两个人都有事情做,才把他放过去,院长也豪迈地说可以。
现在,看着马来西亚妇女发展部的指示,心里面很痛,替儿子心痛,如果儿子去到学校要被隔离,会不会照成童年阴影?会不会以为自己被遗弃?我也替前线人员的家庭心痛,像我们这种小家庭的多得是,可是却被妇女部给孤立了,在这需要协助的时期,却把他们推入悬崖里。
我绝对可以同理那种恐慌,但请停止这种刻板印象的作业,停止这种名正言顺的歧视!孩子很无辜,家属也无奈,前线人员更不应该受到这种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