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火的马面裙,你可知其历史来源?
它其实是古代汉族妇女所穿的一款裙子,然而马面裙一朝爆红引领时尚,不得不归功于汉服运动的推广。
自2007年起,中国的汉服运动热潮逐步蔓延至马来西亚,一群年轻人以汉服为起点,在大马国土推广汉文化。
《马来西亚汉服运动》联合发起人江志发老师在国庆日的下午,于八打灵Forest Cup Cafe举办了一场“汉服X咖啡Talk 分享会”,与出席者一边喝咖啡,一边探讨“汉服的前世今生”,追溯汉服的华夏源头,见其美见其大。除了江志发老师身著汉服,不少出席者也穿上各自的汉服,让人眼前一亮。
我国是个多元文化的国家,身处在不同文化环境的马来西亚华人,更容易有着文化认同意识的自觉。江志发表示,推动汉服运动显著的三个朝代,除了陏朝与明朝,便是辛亥百年之后的当朝!穿汉服是汉人(华人)衣着权利,今年的学校国庆日庆典,可见到家长让孩子汉服妆身作为民族服饰,这是可喜现象!
衣冠礼仪是华夏文明的象征。华夏衣冠从黄帝即位至明末清初发展、传承四千多年,因清代剃发易服而消亡,导致普罗大众错认为旗袍才是华人的传统服装,这个属于中华的浩瀚文化理应被正视与再教育。
“于1644年(明崇祯17年)消失三百多年的汉服对于马来西亚华人而言,是陌生的。事实上,古代汉族十分重视衣冠服饰;历史上,日本的和服、朝鲜半岛的韩服、越南的越服、琉球的琉装等皆受到中国王朝服饰体制及汉人服饰的影响。”江志发老师一开始即感慨地分享。
因此,《马来西亚汉服运动》一群志同道合者,包括了江志发、郑美容、李振河及陈绪星以汉服为起点,以图重振汉文化。对他们而言,汉服复兴并不局限于服饰,它与礼仪、精神相辅相成,层层递进,是文化遗产的理性继承。“从三皇五帝开始到明朝时期,始于轩辕黄帝时代,断层于满清入关之后。从穿汉服运动开始作为了解中华文化精华的入门第一课,是最易引起共鸣,也是必修课。”
满人和汉人其实是不同的民族。汉人(华人)的定义是华夏后裔,炎黄子孙,有五千年历史的民族。而满人(旗人)是源自中国北方的民族,满服(旗袍马褂)其实是满人的传统服饰。虽然说满人在当代也“汉化”不少,但满人始终是满人,汉人始终是汉人,两者有自己的文字、信仰、所崇尚的事物等等。
为什么复兴汉服?江志发老师告知,一切重在复兴华夏文化。清朝“十从十不从”政策开始,汉服长期以寿服、道袍及戏服的形式出现,使到身穿传统汉服的华人,往往面对各种不解、疑惑的目光。
“汉服消亡史承载太多历史悲情,导致复兴者若不慎就被扣上种族主义的帽子。然而汉服承载汉人民族记忆、哲学和精神;‘华夏复兴,衣冠先行’,能让更多人了解汉文化,从中找回我们所遗失的优秀精神和价值观。”
江志发老师最后也分享,汉服拥有多个特点,其主要有交领右衽、宽衣博带、系带隐扣等。
1.交领右衽:交领右衽指衣服前襟左右相交,右衽则是指衣襟向右掩(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带,将右襟掩覆于内),在外观上表现为“y”字形,形成整体服装向右倾斜的效果。
2.宽衣博袖:汉服有礼服和常服之分。从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襦裙”制(襦,即短衣)等类型。上衣下裳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着。
3.隐扣系带:早期服装以腰带束缚,后来出现把系带缝于衣上的做法,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腰带除了有其实用性和装饰性,还象征穿戴者的身份、地位、权力等。
头饰亦是汉族服饰的重要部分之一。古代汉族男女成年之后都把头发绾成髻盘在头上,以笄固定,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样。女子的发髻也可梳成各种式样,并在发髻上佩戴珠花、步摇等各种饰物。鬓发两侧饰博鬓,也有戴帏帽、盖头的。这也可看出是妇人或待嫁闺女的区別。
马来西亚汉服运动是一个非营利组织,希望能夠坚持复兴华夏文化,塑造马来西亚为礼仪之邦。对汉服与汉文化有兴趣深入钻研,可按入:馬來西亞漢服運動 Hanfu Malay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