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一代人,随着生活型态改变,工作忙碌,多在外面食津解决三餐,有时独自进食,或三五好友聚,没有觥筹交错的应酬张罗,没有杯盘狼籍还得善后的狼狈。只要喜欢,就可招朋呼友,约好到餐厅分享美食,不必为别人的胃负责。
所以,同为饮食书写,《舌挑新山》里的许通元笔下,饮食这件事,私我、静态、孤独了许多。看他川梭大街小巷寻觅美食,以简单随性的饮食之道,气定神闲地享用食物,并且随手写下从美食延申到回忆童年、漫步文学、欢淡电影、分享旅游、探索地方,时与时与文人好友如黄远雄、沙禽、方路、许裕全、何宇恒等好友聚餐,那分悠然自得,是多么美好的感觉。
《舌挑新山》是作家许通元对新山的告白。他这份美食之情感断断续续书写了十年之久,他爱阅读又爱写作,更用吃来藉慰乡愁,于是在书写过程中,往往自然而然地,想起家乡美食哥罗面,自然作比较两种味道如何,而他一直在寻找午夜梦迴的“母亲“味道。这种氛围很感人,一分气息,或是一个场景,就这样把美食与记忆联繋起来,建立某种密合不可分的关系。有时倒过来,从食物联想起一段友情、一段记忆。并由此说明其中的因缘,使得《舌挑新山》这本书籍、每分食物都饱含情感,幽幽淡淡,书缘,人缘,世间缘,用最真实的原味,喂养自己。
所以许通元爱阅读写作,是生活即写作,写作即生活。他也爱吃,但据云,爱吃,不单为肠胃之欢。食物之功,不只在肠胃,也在心灵。
他的人文关怀正象一个善于品味各种美食的厨师,重视的是食材,而不是调味。即使有异议,批评的态度也让人舒适,没有下指导棋、好为人师的高傲论调,总是平和的讲一件事,说一种人生。阅读,作为一种私密的精神粮食,不也如是?
《舌挑新山》书中例举的食物,和笔下传递出来的生活气息一样,线条简单,明朗,那是即使为稻梁谋,还能保有清明心灵、不俗品味的自信与从容。
不知道是怎样的生活历练和成长过程,令他呈现出来的文字和想法,是如此悠然自得,让人越嚼越有滋味。
阅读、写作、饮食都是许通元生命所爱,“阅读之于我,一如饮食之于生活所需。”就是这分微妙情感,他写出一篇又一篇,食物与文人情谊的好文章,结集而成的这本《舌挑新山》,说的是一个阅读与生活的新型态。我们不免好奇,在饮食书写的散文正是美丽合谋的光线中,阅读此书,脑中闪现许通元又在那里寻找美食?每个读者应该都会有不同的答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