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认为,入职后,新公司会对新人的表现做出评估,那些表现达标,人格匹配团队的才能转正为正式员工。实际上,对于优秀人才来说,情况恰恰相反。
回想之前在线上讲课时,曾经有位学员提及新公司有个让他懊恼的问题,公司的《录取通知书》写得不够详细,因而让他有很多疑问,所以很犹豫是否要接受offer?由此可见,其实很多人在面试期间,也在观察新公司的管理风格。
这让我想起,在多年面试的经验中,遇到少数的应征者,尤其是具备潜质的人才们,总会有特别多的询问。他们的问题来自两大方面:
1 劳动管理制度:工作的具体时间、薪资扣税、保险、加班费计算法、奖励、加薪与晋升制度等等。
2 岗位职责内容:使用的语言、技能或/与软件、详细岗位分部、工作流程、详细的职责等等。
*若公司背景在查询过程中仍不详尽,他们也会要求能否提供更多资料。
因此,作为有潜能的新人,不一定只被面试官考核,在他们提出以上所列举的那些问题时,其实已经开始在观察有关公司。怎么说?试想,若那是一家管理系统和制度不完善的公司,在一问三不知的情况下,或霸道地说:“别问那么多,你加入就知道!” 这样的情况之下,会否引起你的疑虑?你是否还会愿意加入?
此外,在面试的过程中,人才会非常在意所被询问和考核的问题。绝非那些耳熟能详的一般问题如:请自我介绍、说出优缺点、为什么想离职等。若能提出有挑战性的又具有动机的问题,更会引起人才浓厚的兴趣,像是面对突然状况的应变方法、有关岗位职责与流程做法,如:
1:对上司解释的信息引起了误会,会如何反应?
2:发现自己犯下让公司有经济损失的错误,会采取什么行动?
3:请对XXX任务,解释标准程序做法等。
对于面试官的沟通方式和语言流利程度,人才们通通都在心中做综合的分析评估。毕竟能够负责面试的人,间接代表了公司形象,自己能够在职业发展上走得多远,对于深怕会否踏错一步的人才们而言,是极为关键的考量基准。
无论公司选人或人选公司,绝大部分情况属于“化学化”的,最强的不一定是首选,对于沟通技巧让人舒服的,或比较有发挥前景的,反而任何一方都更愿意接受这“投资”的风险。
回到文章开头那位懊恼的学员所关心的问题,虽然新公司的《录取通知书》内容格式没达标,为何他会犹豫不决?背后可能有种种猜测,客观分析总会有标准匹配的原因,如:薪资福利(身价)、岗位职责(发展)、公司背景(名誉)至少达标。
“Never try, never know”,那位学员或许抱着观察态度加入,往好的角度看他有可能可善用经验,给予新公司在管理系统上好的建议。毕竟经过“化学化”的筛选,双方通常都会抱着给机会一起成长的态度,试用期感觉没预期的匹配,根据劳动合同条款提出终止合约也为时不晚。
通常人才们同时会与相青睐的其它公司保持良好联系,在不超过三个月的试用期间离职,加入第二或第三选择的新公司。就算重新找工,不把短期不匹配的工作信息加入简历,面试时告知面试官,由于慎重考虑选择有发展前景的工作,导致待业期稍微长了,是可被接受的。
卖猪仔事件 一个手掌拍不响
最后,我想写些题外话,对于近来看到国人被卖猪仔的新闻表示痛心。我一直视柬埔寨为第二家园,对身边人发来的夸张信息让我感到很惊讶,如:“我很担心你,以为你被卖器官”、“之前你介绍我工作,幸亏没卖我”、“你还敢去柬埔寨哦!”等。
真想奉劝身边人停止观看网络上那些不负责任的谣言,只为吸引眼球的夸张报导,可以看看国内外媒体新闻,是如何述说被卖猪仔的来龙去脉?或许一些新闻,始终有提到被忽略的关键词:网上申请高薪工作、飞往西港、KK园、非法入境等,应同样关注。
最怕的不是他国,而是人对于自身欲望的追求和无知,这也会决定了人的视野距离。你在哪些渠道申请工作?去的是什么地方(如,是柬埔寨西港?)?是怎么样的朋友介绍的工作?你凭什么被录取(经验、技能、学历等)?务必要逐一厘清这些疑问后才做决定,避免飞蛾扑火,自取灭亡。
回到这篇文章所写的初衷,连接社会人口贩卖的问题,再次提醒我们有义务搞清楚为何会被卖猪仔?愿所有找工的人,从文章中得到帮助,尤其前往不明公司背景的,请提高警惕、保护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