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全国人口约2300万,由马来人、华人和印度人三大民族构成。马来西亚属于英联邦国家,西医西药是主要的医疗手段和应用药物,传统天然药物(包括中药及保健品)在市场上占有市场份额约为20%,而且有上升的趋势。
中药在民间,特别是华人社会被认可,但并未得到政府医院及私立医院的完全接受。只有很少几家华人经营的私立医院聘请中医师门诊并经营中药,绝大部分传统药物是通过中药店和传销商与消费者见面。
中药及中成药在马来西亚前景广阔。目前各中药店铺及诊所销售的中药、中成药有60%~70%来自转口贸易,香港是中药、中成药最大转口贸易基地。由于中国的中成药商标未取得国际公认,不受法律保护,兼之印刷包装工艺粗糙,容易仿制,所以连同仁堂的乌鸡白凤丸也有假冒伪劣产品。
而中国厂家对出口的产品缺乏市场追踪调查,对市场销路如何、是否有假冒产品根本不予关心,这样下去由于质量不高、疗效不佳必然影响中医药的信誉,损害国家利益。所以建议中国的厂家或相关出口中成药的单位注意了解市场动态,对于假冒产品,除了采取法律手段予以打击,确保中国中医药出口真正质量过硬的产品。
另外,中药材的品质保证及包装也有待改善。2002年,北京同仁堂与马来西亚海鸥集团签订合作意向书,在马来西亚共同投资1,000万美元,开办北京同仁堂(马来西亚)中医养生保健中心。该养生保健中心传承同仁堂海外药店的传统“名医-名药-名店”的模式。通过向海外药店派遣经验丰富的名老中医在海外坐堂问诊,提高了药店的知名度,增强了海外各族群对中医药的认同。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加上北京同仁堂产品的可靠性,使得老字号“同仁堂”在马来西亚站稳了脚跟。
2004年5月在槟城开设第2家分店,到2015年第3家分店开业,北京同仁堂在马来西亚受到了热烈欢迎。未来5年中,同仁堂计划在马来西亚各地增设更多分店,其中包括马来西亚中部彭亨州首府关丹以及马来西亚东部沙巴州。
关于中医药产品拓展马市场的几点建议:
1.加快对传统中医药生产企业改造,加快设备更新换代,改进药品生产方式,大力推进GMP认证工作,使传统药品企业在生产技术及生产方式上能够逐步与国际水平接轨,提高中医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2.规范医药产品市场,严厉打击劣质、假冒产品,同时尽快建立中医药产品相对稳定的外贸代理制,减少多家公司在同一市场上的恶行竞争,确保出口的医药产品的质量和档次。
3.重视中医药产品的更新换代,有针对性地推出不同剂型。马来西亚消费者喜欢效果 明显,服用量小的医药产品,在剂型方面按喜好程度依次为:胶囊、软胶囊、浓缩丸、小蜜丸、口服液(大瓶)、素片、丹剂、水丸、袋剂、冲剂、含片、雾剂、 酊剂、糖浆和散 剂等,但依用途不同剂型也有所不同。
4.改进提高中医药产品的内外包装,做到精美实用。说明文字除中英文外,可考虑加上马来文,以扩大药物消费群体,同时注意在药品功效中不应提及“1956年药品(广告及销售)法令”中限制的功能。
5.加大对中医中药的宣传力度,巩固已有市场,拓展新市场。充分利用当地华人的语言优势,通过媒体广告、宣传册、讲座、产品说明会等多种形式推广中医理念,宣传中药疗效;同时鼓励国内企业及出口商与当地代理商相互配合,加大广告投入,提高知名度,树立品牌。
6.鼓励国内著名医药生产企业到马投资设厂。2003年起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区域内成员间关税降低为0—5%。应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时机,在当地设厂,生产适销对路产品,通过马来西亚向周边国家辐射,利用自由贸易区的各项优惠措施逐步占领东盟6亿人口的大市场。
华人华侨移居到哪里,中华文化也就扎根到那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融通古今,连接中外,承载着丝绸之路沿途国家发展繁荣的梦想,也为中医药文化传播指明了方向。马来西亚的中医药发展虽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但正逐渐走向制度化、规范化。马来西亚的中医药市场前景可观,在马来西亚发展中医药事业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