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所有国家的《劳动法则》,在歧视政策上都大同小异,比如不得存有性别、肤色、年龄、种族、宗教歧视等等,都是熟悉的敏感字眼。然而,在职场上,从招聘市场起,就存在直接和非直接的歧视状况,这要怪那些发出招聘帖子的人对《劳动法》不熟悉,没遭受起诉实属万幸。各公司设下种种条件,挑三拣四,使到用人单位更难招到“十全十美”的候选人,对于有实力的人因某些条件因素被歧视而落选,是极度可悲、遗憾的。
排除知名品牌公司,一般公司现今在招聘渠道发帖,尤其在免费的社交媒体上,所撰写的招聘内容越来越与职务及实际的工作条件无关。所谓直接歧视的内容,会特别声明具体的条件如:哪个年龄层、什么性别、什么种族,甚至提及颜值,看了让人感到不舒服。可想而知,当筛选简历着重于这些条件时,其实间接忽略了有关职缺上原来的工作条件与要求。
结果是,公司会在培训人才的时间与金钱成本上,损失惨重,因为招聘到的职员在工作上无法发挥,只会带来两种下场,要么不停延长培训期,要么解雇再招新人,再提供培训。
而非直接歧视,都发生在熟悉《劳动法则》的公司,简单而言就是知法犯法。他们绝对不会把违反条款的内容,直接写在招聘广告或帖子上,而是记录在内部作业供参考。2020年初,东方日报有则新加坡裁员的新闻报导,当中有一句说“如果40岁或以上,找工作比较难,他们都要30多岁的员工。”对比现实状况,这样的说法属于保守了。
看看2018年的记录,苹果职员的平均年龄是31岁,谷歌是30岁,腾讯与华为则是28岁。不符内部条件的不仅是年龄,另外常见的还包括给女性区分为 “已婚” 或 “未婚” 二类,认为未婚女性更能全情投入。因此,在相关岗位的有经验者,在投简历后若没收到面试邀请,很大可能是因某种歧视因素,而遭到了淘汰。
过去我曾与加拿大顾问朋友聊过简历内容的话题,当他知道我所了解的市场(亚洲),应聘者在发简历时必须提供相片和年龄信息时,他说这属于歧视现象。在他的国家,甚至可以不提供性别信息也无所谓。说到用人单位筛选简历,他们会着重于应聘者现有的技能和过去的经验。回想起我在纽澳生活时,发现当地的银行、酒店和乘搭飞机等的服务领域里,50、60岁的服务员是普遍的。他们提供的服务,不仅亲切而且很有效率,与年轻人并没差;相对的,回到我国,却常会遇到年轻又长得好看的服务员,处事态度欠佳又慢条斯理。这证明了,种种“年轻人VS中年人”差别的说法,不是绝对的,实力完全取决于个人素质。
现今市场上,对某职缺的应聘者所设下的条件,不仅得具备工作经验或文凭,正如以上所提到的状况,就算两者兼具,若没达到年龄或颜值要求,也会遭到漠视。某天,我在吉隆坡与某猎人公司的创办人谈论,说到市场上一些公司,尤其是五星级酒店、航空业或任何需接待客人的服务领域,要找人才时会多设下一个叫做“luxury”的条件,意思是外表要长得好看。办公室职员聊八卦时,同事之间也常会对长得好看的同事特别关注,觉得他们“养眼”,甚至有研究说过好看的职员可提升办公效率。有高颜值,在职场上能获得更多机会,那张脸就是一张无往而不利的“通行证”,这似乎是万年不变的自然定律。然而这状况,却成为所有招聘专员最懊恼的挑战,要招到符合企业胃口的职员,可真的越来越不简单!
虽然不是各行各业都有这样的现象,但多数人只要到了中年(尤其在亚洲),自然就会升起自卑感,找工作时首先就被心理击败。试想,一个40岁的人在应征一份工作时,最终对手跟自己条件相似,唯有年纪仅28岁,结果会如何?
社会的残酷,往往比现实来得严重,这不是悲观说法,而是身为职场人,不得不抱着危机意识去生存,要分秒必争的给自己增值,为未来铺路。试着观察一表人才的成功人士,不管智力或体力都具备到位,却不一定年轻貌美,他们所拥有的,是有别于一般人的非凡自信,还有不可取代的技能表现。
(以上观点仅属作者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