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写在旅途上的书,赖国芳教授及16名作者,在各自的旅途中,用文字记录生活的触动。
赖教授在序中言:“这是我们的故事,我们都还在旅途上。我们的故事,只能由我们自己来叙说。也许,你在这些故事中,也会找到自己的影子。”
赖教授的文字很有画面感,每品读一段仿佛就置身其中,也看到了一幕幕图象。在《湄光河》篇,文中一句话问“你可曾走出游客区,留意小镇上的人物?我常这样做。”
读至此暗忖,也许下次该来一趟脱线的行程,不走游客路线,想必能收获更为朴实的真善美,因为旅途最美的风景是人情。
赖教授在书中娓娓叙述旅途点滴,让我有感而发,历史把它的凄美留给了后代,而多少人生活在曾经轰烈的国土里,仍流连其中?也许这些雕镂玉砌的宫殿、或断垣残壁,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人来说,只不过是一道风景罢了。
时代巨轮不停的转动,我们也只是在浩瀚宇宙中行走的旅人,舍得、舍不得,也无须太在意,毕竟我们仍是下一趟旅途的赶路人。诚如永珍随笔中云:“我将离去,也不离去。”张爱玲说得好:“再化,也是尘缘。”
《西欧扒手》活象电影中的场景,而生活中却在某个地方真实的上演。遇事冷静处理,确实为读者上了一堂课。
《邮票》是大家共同拥有的记忆,让我想起木心的一首诗从前慢(摘录)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这种鱼雁往返的时光,大概只有我们这一辈才懂箇中滋味吧!
《亏欠》一文,也读出了共鸣,也许人的一生多少都会有些亏欠,或与人或于物。
《大城》中最后写给妻子的诗,其洒脱令人莞尔,顿时联想赖太太收到之后,脸上带着的是啥表情?把生活都写成了/过成了诗,大概就是这本书特色吧!
胡国星六篇文章里,《恒河沐浴》令人印象深刻,在恒河面前,有勇气踏进去沐浴,我是佩服的。也许恒河的神圣,就在于你在它面前臣服了自己。当能跨越心中的藩篱,也就没什么是不能放下的了。
《腊戌初阳》纪录当地华人的心酸与对自由的向往。因为缅甸长期有学运示威抗议,所以常常会出现关闭学校的问题,学生们有的读了十几年也还没读完小学,我曾听一个女孩说,她希望可以小学毕业。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原来在别的地方还真是一个难题…
《帝人洋服》描述亲情也轻点华人传统社会“说不出口的爱”。
张美莉的五篇文章,《敬告知交》、《发生了,就这样吧》、《有一种关爱叫扶持》、《今天,我遇见十七岁的自己》、《生死遗言》。字里行间叙述亲情,也道尽每一个人都得面对的现实问题,父母的生病、衰老与死亡。在这一段陪伴的路途中,无论是父母或儿女本身,都有彼此的功课,当能释怀的谈生论死,活着时善生,好好的相处与珍惜,相信面对死亡,难免哀伤,但不遗憾。
叶丹五篇文章,其中《电话趣事》大概是现代人体会不到的,转盘式电话的魔力及期待打电话的心情,逮到机会打电话的小闹剧,不禁让人哑然失笑。
《是人吃的》初来苏格兰报道,闹出的面包笑话,对司康(scone)的恐惧到惊觉原来是人吃的,作者用幽默风趣轻描淡写道出人在异乡的苦乐。
黄筠娣的三篇文章,《爸爸的瘀事》、《字》、《医生太太》,描写一个年代的写实背景生活,惜字纸对文字尊重、这些故事再不纪录,大概下一代也不懂了,但这就是祖先走过的足迹,道道地地的生活史。
高邛逸的《让美好能永远存在》,她的行囊是一颗“善感的心”,捕抓旅途中的风花雪月,在大自然里体悟人生,领略生灭消长的道理,走进世界的角落,发觉自己的渺小与无知,进而学会拥抱生命中的真善美。
陈玉莲有两篇文章,《儿子的功课》当儿子第一次面对“失去与死亡”,允许孩子有情绪,允许孩子悲伤,而不是直接处理漠视孩子的情绪,孩子会以他理解的方式来面对这人生的大课题。
《街灯》记忆里最深刻的印象,才会在长大后仍然记得,街灯连结了童年的美丽与哀愁。
郑诗傧的《一双白鞋》,相信是许多人的童年记忆,里头相信有你也有我的共同经历,在缝缝补补、洗洗刷刷中长大,也渐渐体恤母亲养家的不易,在惜物中也学会了惜情。而母亲再省也不能省鞋子,大概母亲也希望孩子能在成长路上尽情的奔跑吧!
《行夜》里有一句话说:“或许有的勇敢,是我永远也学不会的”。作者对夜行有未根除的阴影,而甚幸,黑夜降临,温情不打烊,总有人送上适时的温暖。
程可欣《东京那一季》因日语班被排到下午上课,打乱了原本计划早上上课、下午玩乐的如意算盘,但也因此而意外收获放缓脚步的生活,过了一个充实的秋季。作者说:“活着真好!活着、做过想做的事、体验过人生的酸甜苦辣,真好!”
阿简有两篇文章,《旧地故人》与《那一段路程》。阿简是道道地地的生活实践家,骑着单车,搜集了一路的故事,总有人记得,总有人遗忘,而在旧地重游时,被一声“回来了啊”暖了心。
后篇带着大人与小孩,来了一趟“南边有光在居銮之散步活动”远离繁华走进乡村地区,这样的课外活动,让孩子们都增广见闻,也亲近了大自然,在孩子幼小心灵种下柔暖的种子,打开面对世界的辽阔视野。
李正庆《兜兜转转的华文教育路》笔录杏坛路上的不容易,尤其校方把全级的特级学生召集在同一班时,这种超级任务甚幸没有击退她,反而让她再深造辅导系。华文教育这条路,要面对各种曲折背后付出多少心血,确实不简单,感恩我们有一群为华文教育默默耕耘奋斗的先辈与老师…
龙丽萍的《陪你画画》,在画画过程中,陪孩子画出人生的坚毅与培养出属于孩子自己安定心灵的力量,真是优质的陪伴。
吴连春的《从人子到人父》,把为人子的心情到为人父的心情做了一个对照,养儿方知父母心,正是这篇文章的最佳诠释。作者文末云:“总之,每个做父母的一生都在努力着给子女留下一个美好的背影,或者一首美丽的散文诗,而做儿女的什么时后才能深深体会呢?那就得看自己的造化了”。
蔡兴隆《远行的船已经开走》,卸下远行的心,定居居銮小镇的他,目前与太太安娜一起经营咖啡馆,一边泡咖啡一边写作,其实心心念念想要将本土色彩斑斓的艺文媒体匠人好手们引来小镇,分享自身的经历,互相扶持取暖。走出自己的路,其实人生如此也挺惬意。
欧芙伶《西澳的天空》讲述温馨的亲情,带着90岁的妈妈,在西澳自驾游。这是一个怎样的挑战呢?四月下旬的西澳,早晚温差变化大,除了克服气温问题,还要规划好路线,一次不能开太久,感动沿路种种的助缘及感受到当地对老人的尊重。在这一趟陪伴出游的旅程中,又多了一份美好回忆,这一章节看完暖暖的,我与作者也同样热了眼眶。
潘碧华《鸡蛋夹饼的旧日时光》,阅毕仿佛已闻到浓浓的饼香。有人说:记忆是一种味道,它让你想起了某些时光。鸡蛋夹饼里的浓厚人情味儿与儿时最暖的亲情,两者追加在一起,才更显珍贵与美好。作者说:因为是童年最甜蜜的回忆,也是一生中最难忘的味道。
赖国芳教授散文20篇,及16位作者的游历,集省思、感动、有趣、莞尔、增广见闻于一书,读这本书宛如走了千里路,以生命影响生命,大概就是这本书的回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