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分上下两个篇幅,上篇名为“生如夏花”,其中各有四个单元:
1)把握当下,随顺因缘。
2)生命危脆,預作准备。
3)驻足思考,反观人生。
4)临终安宁,我行无怨。
下篇名为“死如秋叶”也同样分四个单元:
1)取舍之间,学会放手。
2) 面对死亡,慈悲安祥。
3)最后一哩,陪伴同行。
4)延续光辉,看见典范。
书中提及:“记得有一首英文歌,歌词形容主角在过去的岁月曾经走遍天涯海角,甚至遍及许多美不胜收的地方,但是最后才惊觉,原来这些年她从未造访一个真正重要之处,那就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换言之,她从没有真正了解自己、明白自己真正的需要,也没有完成自己所期盼的圆满生命历程。”
曲中主人翁的惊觉,我们是否也似曾相识呢?我们是一直在做别人所期待的“自己”?还是有勇敢的面对最真实的自己呢?活在别人期待中,对内在的自己就渐行渐远了,如果终其一生追求的,无法让自己快乐,是否我们也该停下脚步聆听内心的声音?
“我们的生命游记是否精彩,不在于是否曾经走遍天下,而是对生命的每一步足迹是否用心体会?我们在人间创造了多少美好的回忆点,点燃了多少爱的光明,驱赶了多少阴郁的黑暗,这或许才是决定生命游记精彩度的关键。”
我们都是自己生命中的导演,要把什么放入生活?要把什么撤离?其实到最后你会发觉,原来一切都是自己“允许的”!既然人生是一场戏,那站在舞台的自己该如何拥抱生活?
生死学,其实是一门让我们修“及时与当下”的人生学分。“及时” 好好把握,做就对了。“当下”如何让自己安住在当下?我们一天当中,有什么时候是真正活在当下的?吃饭时有好好吃饭吗?还是口在吃,眼睛在手机荧幕上? 回家,是与家人互动还是关在房间里?做这样时想那样…而,人生的遗憾就是在忽略“当下互动”时形成的。
“如果我们能及时察觉这些感受,那就是让我们回到当下的关键。毕竟我们的心经常是思前想后、追悔过去,担忧未来,且不满当前;再加上身心相互牵连,心的担忧影响了身的平衡,这时候要或在当下,就真的不容易了……正因为看到临床病人的痛苦,也察觉现代人在忙碌中总是忘失自己,因此希每个人能够及时体察并把握活在当下,珍惜与家人相处的珍贵时光,让当下成为生命的支柱,不被过去牵连也不受未来影响,在当下的这一刻,及时掌握自己的人生,自惠惠人。”
“唯有活着的时候尽力,面对死亡才没有遗憾。” 生命虽然难以预料,但可以计划、珍惜。 死亡的存在其实是提醒我们善待生命。
“生、老、病、死”跟“成、住、坏、空”一样 ,是大自然的定律。每个人都必须自己亲身体验走这一趟旅程。准备无法准备的生死中有这一段:“ 或许我们没有办法为生死做完全的准备,但是只要在能力范围里,希望每个人都能在每一天的生活多一点爱、多一点珍惜,让今天比昨天更轻安自在。”
“既然知道死亡不可避免,又该以什么姿态走向自己生命的终点站呢?”如果我们能适时自我询问:“人生所为何事?”很多时候,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心理压力与冲击。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发生不满的事情,如果真切询问自己“所为何事”,便会发现有些事情不值得如此费心,有些怒气并不必要,有些纠结其实是可以放下的。
书中提及:“划上生命的小句点。”例如,不忘向应该说谢谢的人致上谢意,如果因缘合适,也向过去和自己有冲突的人,送上宽恕或说声抱歉。除了对别人,也对自己说感恩,更重要的是,对自己的过去送上宽恕。年轻的时候,或多或少做了一些悔不当初的事情,走过来时路,如果也能对这些过去划上小句点,就可以宽恕自己,走向未来。
时间到了就该放手,有时候我们会发觉,一直苦苦执着的事,其实只是记住了当下委屈的自己,但事件本身现在真的还重要吗?苦苦记住儿时对方抢我的糖果,我就一直讨厌他,执着于这委屈,可是,现在的我已经长大了,我还需要这糖果吗?我买得起一粒糖果吗?答案很显然是“不需要”,可我们却让它绑架了自己好久。所以放手,为自己划上小句点吧!
“当我们愿意接受死亡的教导,会发现死亡送给我们的礼物是懂得及时关怀、付出,以及永恒的慈悲。”
《关于作者》
👨🎓 曾广志博士Dr.Kwong Djee,Chan
👨🎓 马来西亚怡保人
高雄医学大学西医学士、佛光山南华大学生死学硕士、澳洲全人辅导高级专业文凭、澳洲Grifith大学应用心理学研究所哲学博士。
现任澳洲Griffith 大学医学院高级讲师、医病沟通与医疗人际学课程负责人、医学系国际组组长以及黄金海岸大学教学医院临床教师。
五年前荣获澳纽医疗专业学会副院士( AFANZAHPE)的认证,近期正式授予澳纽医疗专业学会正院士(FANZAHPE) 的荣衔。
英国高等教育学院高级院士(SFHEA)
国际佛光会世界总会檀讲师暨教师联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澳洲南天大学及高雄医学大学,医学人文与教育学科客座副教授、《星洲日报》医识力版及无语良师学院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