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究竟有多少种不同的情绪,恐怕谁也说不清楚。即使是一些专门研究情緒心理学的专家也是各抒己见,莫衷一是。据非语言交际学专家研究发现,人的表情竟有25000种之多。可见,将人的情緒分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1)中国古代的七情学说。早在战国时代,诸子百家就对情绪的认识提出了精辟的见解。例如,孔子说,所谓人的情绪就是喜、怒、哀、惧、受、恶、欲,它们是人的本能,是不用学就会的。荀子也说,人有六情,这就是好、恶、喜、怒、哀、乐。老子则认为,人的情绪可分为喜、怒、忧、悲、好、憎、欲。
不过,这些认识还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
在中国医学现存的最早著作《内经》中,对情绪做了分类研究,概括成一整套病因、诊断、治疗、养生的系统理论,这时可以说七情学说基本形成。以后的发展,使这一理论逐渐成熟。
到了宋代,名医陈无择将情绪分为七种:喜、怒、忧、思、悲、恐、惊,即中医所谓的“七情”。他还率先提出了“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臂”的科学论断。为发展我国的医学基础理论和研究情结心理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2)情绪分类面面观。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情绪形式,是世界上最早的情绪分类法。在西方,只是在心理学问世以后才开始的,实验心理学的创始人冯特把情绪分为三类,即愉快与不愉快;激动与平静;紧张与松弛。
当然,这些说法早已成为历史。由于情绪的复杂性,人们从不同角度研究它,就会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情绪可以分为指向自己的,如自豪感、自卑感;指向他人的,如尊敬别人、厌恶别人,指向现实的,如烦恼、厌倦;指向未来的,如担忧、憧憬等;还有指向家庭的,父子之情、手足之情;指向社会的,友谊、同情;指向集体的,如集体的荣誉感、爱国主义情感等等。如果按情绪的强度和稳定性程度来划分,情绪又可以分为三种表现形式:
(甲)强度大,但与情绪对象没有稳定关系的,叫作狭义的情绪。如发火、狂欢、暴怒、憎恨、气愤等。
(乙)强度小,但与情绪对象有比较稳定关系的,叫作情感。如,我们不论什么时候见到盛开的牡丹花,都非常喜欢,而一般人都厌恶苍蝇和蛆,看见和听见都会感到恶心等。
(丙)延续时间长的情绪叫作心境。俗语说,人逢喜事精神爽。这种愉快的精神状态,并不在事过之后立即消失,往往会持续一段时间。又如生气之后,在较长时间里,总觉得不舒服。心境最显著的特点是不具有特定的对象性,即不针对某些特定的事物。它是一种带渲染性的情绪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