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己的经验和观察别人的生活中,我们知道原始的智力不等同于成功。还有许多因素会进入成功的方程式中,包括信念。
举个例子,如果你相信出生时就赋予了固定的智力,那么你的人生方向将会是向别人证明你的固定智力是高的。如果想要别人认为你真的很聪明,你必须看起来聪明,而且表现得聪明。你不会问:“我会从这件事学到什么吗?”而是问:“我会成功或失败/被接纳或拒绝/被看成是赢家还是输家?”这是“固定型心态”。
另一方面,如果是“成长型心态”,我们会把自己天生的特质或能力看成只是起点,透过经验丶努力和学习迈向目标,完成想做的事,成为理想的人,我们的智商或人格型态只是个人潜能的一部分,并不能限制我们。把兴趣和技能发展到极致,看看自己能走多远,人生就是要追求这种兴奋感。上述两种观点迴然不同,一种看待我们的特质是无法改变的既成事实,另一种则认为天赋只是“流动响宴”的一部分。两种心态让我们走上截然不同的路径,有不同的思考和行动。
作者关于心态的研究影响深远,揭示出人们终其一生怀抱却不曾言说的信念,如何影响他们获得自信、快乐和成功的机会。
成长超越智力
杜维克写道,艾佛列‧比奈发展智力测验的目的并不是要把受测者分门别类,把他们归在“聪明”、“一般”和“蠢笨”的三个范畴。相反的,他测试巴黎地区学童的目的,是要学校当局可以设计新课程,让学童的智力能够提升到他们应该有的水准。对比奈来说,智力完全是可塑的:“经过练习和训练,以及最重要的,正确方法。”他说,“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注意力、记忆力、判断力,同时确确实实变得比之前聪明。”
基因只是智力方程式的一部分,杜维克指出。其余部分是环境,包括为了达成特定目标,我们願意“有目的投入”多少心力。举个例子,学习小提琴可能要有一定的音乐天赋,然而也得接受磨练,每天需要进行三小时的个人练习,好让自己达到成为专业人士所需的程度。在成功这道方程式中,願意过菁“有目的投入”的生活,比原始的天赋重要。“一开始最聪明的人,最后不一定也是最聪明的那位。”杜维克评道。
然而固定心态的人有时会议一次测验,例如智力测验,界定了他们往后人生。成长型心态的人认为这是荒谬的。如一位接受杜维克和她的团队测试的学生所说:“不可能!没有任何测验可以做到这点。”你不可能根据一次评估来预测人们会做什么或是最终会成为什么样的人。相反的,如同传奇的通用电气执行长杰克‧威尔许所主张,遇到要雇用人的选择时,不应该根据他们到目前为止做了什么,而是要看重他们成长的潜力。
杜维克 (Carol Dweck) 撰写《心态致胜》的动机是要人获得解放。她谈到,自己教导过一名男孩固定型和成长型心态的不同,那男孩的感想是:“你的意思是我不一定总是这么笨?”
成功、努力和心态
拥有固定心态的人可能目标是成为诺贝尔奖得主,或是地球上最有钱的人。成长型心态的人可能同样乐于追求和拿到这些奖项。
保持固定心态,若遇到事情,除非真的有信心能完成,否则不会觉得自己应该去处理。然而有成长心态意味着,你不一定要有信心就可以去做,因为你的目标是尽可能的学习和成长。这种根本差别是这两种人对失败的看法可能南辕北辙。对于固定心态的人,没有赢可能表示他们所有的努力都浪费了。而对于成长心态的人,失败也可能是痛苦的,但是经历本身就有极大价值,重要的是他们追寻了有意义的事物,因此即使没有得到奖赏,实际上还是“嬴”的 。
作者指出,有固定心态的人不相信努力,害怕挑战,不太願意冒险。如果事情不顺利,他们很容易放弃。而成长型心态的标记是遇到事情不顺利的时候仍然保持坚持不懈的热情。
总评: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来看待智力、才能和成功
“人的品质可否培养,或者不可改变,是个老话题。你相信前者还是后者,对你会有新的意义。若你认为自己的智力和人格是可以开发的,并不是固定且根深蒂固的特质,那会产生什么后果?”
“在固定型心态下,一切都是关于结果,如果你失败了或者你不是最好的,一切都是徒劳无功。保持成长型心态让人们能够看重自己的作为,无论结果,他们会去解决问题,规划新路径,著力于重要议题。或许他们尚未找到治疗癌症的疗法,然而追寻本身就意义深远。”
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来看待智力、才能和成功。拥有“成长”心态的人,从实现潜能的角度看待人生;有着“固定”心态的人关心的是,证明自己聪明或者有才华。
有兴趣“心态致胜“的书可到大众实体店垂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