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我喜欢阅读《读者文摘》,印象最深刻的它标榜“历久弥新、字字珠玑”。因为是从世界各地文章中筛选精华,再浓缩而成,快要字字“掷地有声”了,阅读《读者文摘》是一种智性和感性的享受。
企业家张忠谋赞赏美国名作家海明威用“可带走的嚮宴”(Moveable feast),形容在巴黎的日子,从此无论到何处和做何事,都随身带着这个餐宴,也随时享受它给予的的兴趣:“我现在还常常看莎士比亚,其中的句子和对白,仍然让我会心感动,甚至可以自我解嘲。”他认为“倘佯于文学的天地里,似乎得到无穷的舒展和慰藉……阅读纯然是一种自得的乐趣。或许是这种精神层次的共呜与契合,给了我更宽广辽阔的驰骋空间,更海阔天空的视界,使我比较能超脱于金钱、权位的追逐与赞营。”
政大校长郑瑞成认为,俗话的幸福是“人老时,有个老伴、两条老狗、三个老友相伴。”应再加上一句阅读书本,这是爱书者的心声!书籍确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神经科学家洪兰教授指出,从脑部切片显示,越常动脑筋的人,神经纤维的联结越浓密,思想触类旁通的机会也越高。义大利曾有研究显示,70岁以上的老人只要读过5年书,罹患阿兹海默症的机率与同龄文盲之比是1比14。小时念过的书,在她长大后,碰到类似的情境或棘手问题时,书中句子就不知不觉跑出来,让她可以借镜。
有些书经过一些时间,阅历更多和心智更成熟后,才了解书中意义。有些书则是每次阅读时的体会不同,因年龄和心境而启发也不同。
洪教授小时候阅读《古文观止》书中苏轼之文《石钟山记》,第一次感到古人有求证的科学精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精神让她大为折服,以后参加会议时,若听到胡言乱语,洪兰就会想到《石钟山记》。洪兰认为她走上科学志业的原因在于受到苏轼这种凡事怀疑、事事举证的态度有关。
2020年是充斥着太多不安的一年,COVID-19形塑了恐慌、焦虑的氛围,也阻断了太多交流,国与国、城与城、人与人之间,筑起了一道道防护的牆。
2020年是充斥着太多悲伤的一年,从参谋总长沉一鸣、一代传奇物理大师戴森(Freeman J. Dyson)、创新教育大师罗宾森(Sir Ken Robinson),到知名大法官金斯伯格(Ruth Bader Ginsburg),我们失去了那么多闪耀的星星。
洪兰告诉我们,祸福相倚,瘟疫是祸,也是带来转机的福。脑科学家不只从大脑的设定告诉我们人类的天性是乐观与信任,也分享自己所见所想的人生智慧。信手拈来,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朋友口中的每一则故事,都能衍生出从小见大的开阔视野。
这世界愈慌乱,我们愈要冷静,愈要懂得安自己的心。洪兰从科学角度与我们分享后疫情时代人生学:帮助别人,不仅是做人真正的价值,也会带来真正的快乐。生而为人,不要抱歉,互助为好。
素养时代,我们需要成长心态,一同营造尊重包容共善的社会。
AI世代,我们需要翻转大脑,为生存找到最佳策略。
疫后人生,我们需要开创新局,找回同舟共济的精神。
幸福人生,我们需要立定志业,帮助别人可以带来幸福的泉源。
《该怎么成就你的人生》既谈小我的人生,也谈大我的时代;既谈个人如何翻转大脑,也谈整个社会应该具备的成长心态。
当你目光朝外,看向整个世界,永远都会知道自己该怎么做。疫情使我们偏安于一方小岛,但我们的心可以不受侷限,透过阅读,我们的眼睛可以看得更多,我们的大脑可以想得更远。
从《静下来,才知道人生要什么》的沉淀与思索,到《什么才是人生最值得的事》的思辨与评析,接下来,洪兰要更进一步运用所学所见所思来与你分享,《该怎么成就你的人生》。
我们可能无法马上改变世界,但是我们能从改变自己做起。
当每个人都改变了的时候,这世界也就随之不同了。
本书为【讲理就好】系列第十本,以教育部创新品德教育6E为纲,洪兰教授以她一贯的行动力化理念为实践,告诉我们如何建立同理尚礼的社会,强化新未来公民的品德素养:
․典范学习(Example):从身旁亲友到历史人物到贩夫走卒,都有可以让孩子模仿效法、潜移默化的学习典范。
․启发思辨(Explanation):鼓励孩子动脑筋,多听多读多问多思考。藉由对话与思辨让他明白,最后决定胜败的是人品与能力。
․劝勉激励(Exhortation):除了告诉孩子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还要让他知道为什么。激励的线要留得长,风筝才飞得高;但劝勉的手要抓得紧,一旦偏歪也随时有机会收正。
․环境形塑(Environment):只有顾客想买,商品才卖得出去;只有孩子想学,知识才进得来。教育想成功,就要形塑一个知道他需要什么的环境。
․体验反思(Experience):从心中的认同做起,打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产生感动。只要孩子能感同身受,这种感动会让他一辈子受用。
․正向期许(Expectation):以正面的教养让他快乐的学习、健康的成长。只有快乐的孩子才会健康,只有健康的孩子才能发挥所学。
【关于人生】
-人生其实没什么大不了的事,心放下,就活得快乐了!
-人生本来就没有十全十美,人会老,花会落,月会缺,但是要不要受苦却是自己可以选择的。任何事取决于心态。
-人生的任何问题都在于我们如何去界定它。
【关于人品】
-一个人只要有扎实的技术,不怕没有工作,但人品是成功的关键。
-出社会后学校的分数一点也不重要,最后决定胜败的是人品与能力。
-大部分人不需要高深的学问来就业,但是一定要有普通常识和进退应对的礼貌,事业才会顺利。
【关于教养】
-大人只要讲道理给孩子听,让他了解每件事的后果是什么,孩子自然就会做出他的选择了。
-父母不必急着找孩子的兴趣在哪裡,时机到了,孩子会告诉你。只是当孩子告诉你时,你要能放手让他去。
-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决定他的命运,大人观念的改变是孩子成功的起点。
【关于教育】
-孩子最终是用长处与别人竞争,何必管他的短处呢?在教学上不必再“截长补短”了,现在的关键是发展长处。
-求学本来就是“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只是这个“领进门”不是靠不停的考试,而是靠他从生活中去体验。
-现代父母应该把补习的时间拿来让孩子游戏,因为大脑科学研究发现游戏不是学习的敌人,它是学习的伙伴。
【关于阅读】
-读史不只是一种浪漫冒险之旅,它更是处处珠玑、掷地有声的教训。
-阅读显然可以提升一个人的境界,启发一个人的思想。
-阅读的好处是透过触发作用,增加神经连接的密度,使它有机会去碰触到本来碰不到的神经元。
阅读如鱼得水
名医黄达夫说他小时内向也不爱热闹,书成通往外界之门。书籍种类之多让他为知识之浩瀚而惊叹,而有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感觉。在美国时,阅读让他认识美国社会和病患,阅读加强他的语言和沟通能力,进而增进人际关系,结果是更喜欢阅。这良性循环得归功于书:“阅读不但满足了我的好奇心,带给我即时的快乐,丰富了我的知识,拓展了我的视野….. 我在美国的工作生涯中不曾遭遇种族歧视,就是因为少了沟通的障碍。”医学家黄崑岩教授认为阅读加速我们认识人间、延长视野的水平线、丰沛心灵的穜仓。
阅读的魅力难以匹敌。文艺和生活大师林语堂认为一个人没读书的话,就象幽禁在日常週遭熟悉人与物的牢狱中,但是当拿起一本书时,他己走进另一个世界。若是好书,则他己得到和一个健谈者接触的机会,这位健谈者引领他走进另一个世界。若是好书,则他己得到和一个健谈者接触的机会,这位健谈者引领他走进另一个国度或时代,或向他倾诉胸中的不平,或谈论他从末经历的生活问题。若是古书,则如他在心灵上和长眠己久的古人相对。宋人黄山谷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阅读增进韵味。
另外,在不同时候读书可得不同滋味,例如和一位作家交谈过后,再去读他的著作,也会得到另一种滋味。在 40岁读书的领略,和在人生阅历更丰富的50岁读同一本书所得的滋味不同,因此以后重读一本书,可得到新的乐趣。世上常有古今相距千百年的人,因思想和感觉相近,竞会在书页上融洽和谐,如知心者重逢。就象苏东坡遇见荘子或陶渊明,而英国文学家艾略特说他第一次读法哲户梭的作品时,有如触电般。
如果读者欲了解洪兰教授的诸多著作,不妨上大众网站寻找,让你了解阅读不只是学习知识,透过阅读,让洪教授建立了正确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