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沦的天空2.0】“疫海无情心系独中”
1963年9月16日,砂拉越、沙巴及新加坡加入当时已经独立的马来亚,共同建立了马来西亚。泗里街在独立后原本是属于第3省(诗巫)的一份子。在1973年泗里街被升格为砂拉越州中区的新省份(第6省)。
当时的泗里街,全省面积有6969平方英里,当时的管辖县包括泗里街县、马拉端县、如楼县、马都县、达罗县、巴拉威县以及巴干县。
2002年3月1日,州政府正式将沐胶升格为砂州新省份,所以将马都、达罗、马拉威及丹戎马尼从泗里街分出转归于沐胶县管辖。泗里街省目前所管辖的县有马拉端县、如楼县及巴干县,管辖总面积4857平方英里。
谣传肥美鸡只闻名
泗里街(Sarikei)名字的由来,虽然没有一个正确的历史记录有关事件,但是,据悉是因为当年泗里街有许多的华裔鸡农,而且所售卖的鸡只都十分肥美,许多内地的土族都会慕名而来购买鸡只,而“SARIE”的意思是巴刹,“KAI”则是“鸡”的广东话,所以人就把这里称为“Sarie-Kai”也就是鸡巴刹的意思,之后被简化后就正式命名为“Sarikei”,华语译音则是“泗里街”或也有人称“泗里奎”。
提起砂拉越,许多人都会想到胡椒。砂拉越州曾经以”胡椒王国”享誉海内外,而州内主要的胡椒种植区,就在离首府古晋约4个小时车程的泗里街。
鲜甜黄梨吸睛地标
砂拉越泗里街座曾以”胡椒之乡”闻名于世的城镇,从20世纪初就吸引了大批广府人和福州人相续前来从事种植业。多年来生活在这里一代又一代的华人,在经济及社会各领域用心耕耘,参与及见证了泗里街的发展。除了胡椒,泗里街也以出产香甜的黄梨见称。
泗里街小镇,以华人占多数,没有戏院,没有Mcdonald快餐,最大的超市也只有3层楼,但家家户户都设有卫星接收器,可收到国内外全球的电视频道。
说到泗里街黄梨,泗里街小镇对面岸的一个小岛,姆基湾多年来出产一种特种黄梨,当地人称她为泗里街黄梨(Nenas Sarikei)。
由于小岛土壤有限,泗里街黄梨只够供应当地的市场,而没有外销,所以很多外地人都没有机会品尝到这种多汁的鲜甜黄梨。目前,这种黄梨已引起马来西亚农业局的关注,而砂政府每年也有举行黄梨嘉年华会。
最多福州人的地盘
泗里街有一条最古老的街道叫“海唇街”,这条街是当地华人居住在这个百年老镇的集体记忆。
华人南来砂拉越落地生根后,有些便和当地的土著通婚。20世纪初,许多福州人陆续来到泗里街发展。如今,由福州人所经营的传统理发店及手制福建面线,已成为泗里街的特点之一。
泗里街的华人在这片土地上扎根百年,经历过种种的考验,坚持着先辈的事业,为经济、为社会、为文化,永不言弃。
当时泗里街镇与乡村间的运输交通全靠河流,在泗里街河一带,只有通达坡与芦勃港的天主堂有道头。在1923年,福州人黄永岳发起开拓从市镇至二哩半(即目前红绿灯处)第一段芦勃路。其他乡区都是树胶园小径而已。
公元1931与1932年间,泗里街市镇的海唇街早期的木店即改建为钢骨水泥店屋。此后福州陆续来了很多新客,人口方面逐渐增加,对地方土产、交通、教育与商业等,也渐渐地趋向发达,遂奠下成为本省华族人口70%,为华族中最大族群。
泗里街未开埠前,其下游的“拉让”已是个很繁华的小镇。根据记载,当时的拉让有政府部门,如警局、监牢等。该镇前的江面就是今天的丹章马尼海港。
其实,在百年前,每三几个月就有包租木船在拉让江口附近即拉让镇前停泊在江面上卸物如附近沙厘出产的盐木。当时共有三家木材商家,各聘有数十名伐木工人在当地专采伐盐木和锯成红木瓦运到香港及中国各地。
民立中学 全马最小独中
沙拉越泗里街还有一个特色,有间学校叫民立中学(Ming Lik Secondary School),是全马最小的独中,现只有75个学生。这所超微型华文独中,的确需要各方的支持,祝福及关怀。
该校是砂州泗里街省唯一的华族文化堡垒。它傲然矗立在泗里街卢勃路五哩的半山坡上。本校自建校迄今已有58年。58年虽不算长,对本校来说,其历程不是康庄大道,而是道路崎岖,满途荆棘,历尽沧桑,始终在风雨飘摇之中挣扎求生。
该校创办于1967年。当时,教育制度对华教不利,当局推行十年改制,将华校改为英校,同时,会考制度也使华小毕业生,有70%不能升上中学。
在这种情况下,当时泗地热心华教人士,码工主席林长寿先生、黄钟云区长、郑招松区长、刘守汉县议员、苏友任坡长、俞祖雍坡长、黄瑞康先生、叶发先生、翁蓬先生、黄育兴先生以及热心献地的王致栋先生等就展开筹备建校事宜。
在各界人士的热烈响应,鼎力相助之下,该校终于1967年开课。当时,只有一座双层楼的校舍,四班初一新生,共200左右。学生来源方面,除来自本地外,也有来自实拉卓、荷万、民丹莪、巴干、卢仙等地。
叶宗宪先生在这年担任第一任校长,刘守汉县议员则担任第一任董事长。其后,由于学生人数激增,董事部为了容纳更多学子与扩充设备,又四出奔波筹款及争取社会人士的支持,经过一番努力终于有成果。
林翼亭科学馆,俞爱彬图书馆和黄瑞康纪念堂先后于1968年和1969年兴建起来,学校设备更加完善。在70年中,政府废除小学会考,实施自动升级制度。在这种情况下,该校也和全国其他华文独中一样,面临学生来源短缺问题。
从70年代来,学生人数只有数十人,频临停办危机。董事部和关心华教人士,忧心忡忡,日夜难安,不忍见先贤千辛万苦创下的基业,毁于一旦。于是展开复兴运动,终于获得家长热烈反应,将子女送入本校,学生人数突破一百大关,奠下本校复兴基础。
直到80年代,本校学生人数增至240人,此时本校正步入新纪元。 “好花不常开,好景不长在”,步入90年代的本校,又面临严重危机,学生只剩下三十人,使本校再次陷入低潮,面临关闭的厄运。
正当本校危机之时,一批热心华教人士,义不容辞,挺身而出,展开第二次复兴运动。第二年新生人数高达120人。一座新校舍在1998至1999年建峻,使本校焕然一新。
2001年起,由于教师薪金拖欠,使本校再陷入低潮,至2003年5月,在黄董事长及其他董事的经济整顿下,使学校步入轨道。。
海淪的天空2.0】“疫海无情心系独中”系列追踪:缘起篇
柔佛利丰港培华独中 Part 1 :小城故事
柔佛利丰港培华独中 Part 2:校长曾玉琳的一里路
柔佛利丰港培华独中 Part 3: 师生同享校园日子
【海淪的天空2.0】直播1:人生真善美 再穷不能穷教育
吉兰丹中华独中 Part 1 〉小城故事
吉兰丹中华独中 Part 2 〉吾爱吾校
吉兰丹中华独中 Part 3 〉林敏萍 为当校长45高龄重当学生
吉兰丹中华独中 Part 4 〉唯有乐教的老师,才有乐学的学生
吉兰丹中华独中 Part 5 〉丹中生心声
泗里奎民立中学面书:https://www.facebook.com/mingliksarikei/
下篇预告:已经在民立中学前后当了20个月代校长的巫晓馨,面对目前只有75位学生的窘境,她有什么心声呢?
文字:起风乐 / 部份资料和图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