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崇建老师,曾经在台湾体制外学校任教七年,如今是作家,热心分享自己教与学的经验。
你一定很难想象他小时候是一个调皮捣蛋、功课又差,只爱打电动的学生。长大后,他当过水泥匠、货柜搬运工,酒店服务生,记者等。后来,他决定重新念书,大学考了四次才上榜,最终被东海大学中文系录取。
32岁那一年,李崇建进入体制外学校全人中学任教,帶着一群失落的孩子找到自己的方向,引导彷徨的家长找回与子女的愛,也遇上人生的转捩点……
李崇建的父亲是中学辅导主任;母亲在他小学五年级就离开了家。由于成长过程中缺乏母愛,李崇建的情感里总是有一种孤单的感觉,他渴望母亲温暖的爱,可是他却不想承认。渴望愛又害怕被愛的同时,他变得很別扭,为了保护自己,他把最深的感情都放在心里最深处,不轻易显露孤单与脆弱的一面。
直到某一天,他去上Dr.John Banmen的课——萨提尔模式,即刻被震住。“以前的我不高兴也不会说出来,当我上课更深层了解自己后,才发现自己生气的真正原因是嫉妒和不安全。原来我有受伤的感觉,我感觉不被愛,我沒有价值……那是因为妈妈早年离开我的伤口在体內溃烂。”于是,他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了治愈的方法,也开启了他的情感教育之路,把心理学教育之路,把心理学教育用在自身和教育领域上。
打和宠孩子是父母偷懒的工具
过去年代的社会秩序是权威从上至下的,但权威在这个年代己经被解构了;打骂教育在过去的年代是可行的。只是它不再适合这个年代。“如果孩子打了还是不听话,就別再打了。”
李崇建非常反对打骂教育,他认为,打骂教育和宠孩子只不过是父母偷懒的工具,因为那根本无须花时间去教养。他常说:“爱与宠只是一线之隔。宠是在物质条件上满足他;爱是真正感受到关怀,不需要靠物质来辨证。”
如果父母不想继续宠孩子,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1.承认自己爱孩子才会宠他们,在这个前提下父母不是错的。
2.如果父母要改变,一定是他们看到不喜欢的一面。这时,请父母注意自己的情绪,看看自己在感足孩子时,自己是否也得到满足?如果自己感觉难过,就别急着满足孩子。问问自己难过的原因是什麽?因为孩子没有被满足就表示孩子不被愛吗?因为这样会让孩子感到痛苦吗?可是,你允许孩子失落和痛苦吗?毕竟失落和痛苦是人生必经的……
照顾自己的情绪
李崇建给父母及教师的忠告是“照顾自己的情绪”,也是他所提的五个A:觉察(Aware)、承认(Acknowledge)、接纳(Accept)、转化(Action)和欣赏(Appreciate)。
“没有人告诉你该如何面对情绪。其实,情绪都是在被控制的情况下压抑才会爆发,情绪一旦被承认、被接纳,就会被消化。”
他以对孩子生气为例,先“觉察”自己的情绪,问自己是否在生气;“承认”自己在生气,“接纳”自己在生气,不要批判自己;“转化”情绪。找一个空地,双脚張开,放松肢体,从鼻腔深呼吸,再从鼻腔连同愤怒一起吐出来,重复五次,愤怒马上减半;最后,也许自已没做好,也许又生气了,但起码“欣赏”自己承认了情绪,过后继续跟孩子说话也比较淡定,至少不会恶言相向。
其实,这方法不只适用于父母或教师在教导孩子方面,也适用于任何一个人。勇于承认自己的情绪,善化内在,这样许多不必要的负面情绪都会被化解掉。
👆你理解你现在的情绪吗?
你感觉得到你的内心吗?
你知道如何与自己的内在连结吗?
当你的孩子感到失落、愤怒、忧伤、焦虑时,你如何帮助他?当学生在课堂中公开呛你、暴走或哭闹时,你怎样面对自己与他的情绪?
从一场对谈出发,跟着李崇建及学思达教师们,展开一段探索内在、觉察自己并连结他人的旅程。
这本书源起于一场为期两整天的线上对谈,对谈人除主角李崇建老师外,还有张辉诚老师、郭进成老师与李明融老师,以及偶尔加入的几位学思达教师。在这场对谈中,以学思达教师们在课堂上遇到的各种情境出发,触及觉察、内在的连结、安顿自己与孩子、体验性、好奇与提问等主题,内容非常精采丰富,对家长与老师都是非常宝贵的参照与思索。
👆当孩子犯错或受挫,身为父母或老师的你,是否曾经:
‧指责、批评孩子?
‧对孩子说满口大道理?
‧恐吓孩子:“绝对不能再有下一次了……”
‧泪眼诉说:“我已为你牺牲一切。你就不能乖一点吗?”
运用萨提尔的好奇对话,能让父母或老师真正触碰到孩子行为底下的心,那也是孩子更内在、更完整、更想被倾听的灵魂。不过,在过程中,父母及老师的内在伤痛可能会被挑起,因为在成为父母或老师之前,许多人早已是千疮百孔,内心受伤的大人,因此,大人觉察自己,疗癒与照顾自己的内在就更显刻不容缓与重要。
李崇建与甘耀明继《对话的力量》、《阅读深动力》之后,两人再度携手。期待这本温暖、动人的教育新作,能让孩子与大人都被深刻理解,并拥有爱与被爱。
👆对话,帮助一个人看见自己的价值。 与孩子对话,其实是和自己的情绪对话。
从《麦田里的老师》到《心教》,“对话”心法的完整呈现。
真正的对话,从倾听开始,是对人的好奇,是接受彼此,进而激发一个人主动探索自己生命的价值。
这本书承袭《麦田里的老师》与《心教》的对话脉络,并刻意更简化概念及方法,分享众多实际对话案例,从生活经验出发,提供立即可用的关键词,教我们带著对“人”本身的好奇,从亲子、伴侣到职场,皆能建立和谐与自在的相处关系。
👆探索自己与他人的内在,往往是我们教育最欠缺的。但藉由阅读,孩子学会理解自己与他人,孩子不但更接纳自己,也愿意对生命投入更大的追求。
李崇建与甘耀明在本书里,分别以5篇中外经典文学为例,将多项有关阅读上的对话引导,在融入多项技巧后,一一细腻且深刻的说明。
期待台湾的老师与父母,都能藉由“对话”展开阅读,除了探索、触动孩子的内在,毕竟每个人都拥有独一无二的灵魂,都渴望被理解与靠近,另外,也引导出孩子的多元观点与思辨力,同时,激发孩子的创意,让他们拥有更宽广的视野,并对生命投注更多的热情,而这,不也是我们所最期盼孩子的吗?
👆孩子的一个心念,是无数契机的开始。
情绪,深深影响孩子学习每件事的动力。送给每个孩子,也送给曾是孩子的每个大人。
在成长路上,孩子时常充满困惑。关于生命、爱,以及成功,他们需要的,绝不只是一个答案。
“我够好吗?”“失败了怎麽办?”
“为什麽一定要勉强去做讨厌的事?”
“我会不会就是没天分?”
“我会不会把自己的人生搞砸了?”
当孩子眼中流露出沮丧失望,一句“加油”、“你可以的”,其实无助于让孩子振作。
当孩子觉得紧张害怕,跟他说“不要紧张!”、“根本没什麽好怕!”只是让孩子默默缩回了売里。
面对这些衝突,阿建老师藉著写给长耳兔的25封信,给予最细腻的引导。
在《心念──25堂从情绪引导学习的内在课程》里,李崇建老师再度结合“谘商”和“故事”,贴近孩子的心。作者以一封封的信,深入情绪的根源,强调“正视情绪”与“学习动机”的连结。翻开它,所有被大道理困住的心灵,都将更柔软,更能看见自己的真实样貌,继而接纳,并真正地去爱自己。
👆每个孩子内心深处都有一份渴望,想成为更好的存在。
大人要做的,就是点亮它。
打开孩子的学习之路,应从大人的自我觉察开始。一本结合了丰富的“谘商专业”与“教育现场”,帮大人重整内在、让孩子情绪不暴走的教育书!
“教养”不仅是方法,更是价值观的展现。在这本书裡,阿建老师让我们看到教养最美好的价值所在。结合了“谘商”与“教养”,以清楚的步骤,深入浅出地说明专业谘商模式如何运用在孩子身上,包括唤起孩子的正向好奇、自我觉察、转化情绪,并进而达到欣赏自己、喜爱学习的效果。同时,大人也藉此察觉并调整自我的情感惯性。在阿建老师深沉而充满张力的笔下,一则则真实的教学例子,都充满最令人震慑而欣喜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