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工作离不开人,无论是对外界,或者带领团队,都需要跟人有很密切的接触。长时间游走于各种社交场合、会议、交流、活动,见的人形形色色,使我格外享受一个人独处的安静时光。在沉默不语的时刻,我多数陷入思考的状态。
以前觉得与人相处是一件颇累的事,到后来,我发现“人”是挺有趣的东西,在学习和不同人的相处过程中,自己也成长不少。倘若从一个人的表层行为去探索背后的核心想法,我们会恍然大悟,肉眼可见的未必是事情的真相。此说法似乎有点难以理解。然而,只要深入探讨,不难发现每个人的行为表现背后都隐藏着一个信息。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诠释,这称为动机,也就是某种价值观或信念,驱使一个人产生了一种行动。这背后的动机,可以是有意识或无意识的,甚至可能当事人也没察觉它的存在。价值观或信念与我们的成长历程息息相关,巩固了我们对于某件事的认知,甚至认定它就是。换句话而言,这也反映出了我们的心理状态。
我们往往会单凭一个人的言语或行动下定论给对方贴上标签了。比方说,一个每天把日子过得庸庸碌碌的人,在他人眼里,这人是非常勤奋,或者生活过得很充实。假如从行为模式去探讨,这个人为何把生活过得如此忙碌,是否在生活中,有一些事情他不愿面对的,又或者潜意识想逃避一些痛楚。而在这种的行为表现里,又透露着这个人真正渴望的是什么呢?
资深义工无法原谅自己在生活中的一些行为,他努力地去帮助他人,让自己好过一点……
不久前,我对一位艺人好朋友说,她身上那份无私的爱令我为之感动,她对公益的投入、奉献与付诸于行动的支持,一心一意为了有朝一日这些弱势群体也能变得强大和优秀。相对的,有一种人同样会为了弱势群体付出心力,但当有一天他所关心的对象长大了、独立了,有能力自供自足了。突然间,他感觉自己不被需要了,没有人再推崇了他的爱心时,顿时心底的匮乏感就会使他出现两极化的行为。这个人出现的情绪反应使他产生了别与以往的行为,我们可能会摸不着头脑,这个人怎么不如当初热心了。再往深一层看,极大可能对方从小就缺少被认同和肯定,同时自我价值观是偏低的。所以借由努力地去爱人,透过付出爱的过程,他所收获的是别人所回馈于他的爱与肯定。由此可见,此人深处最渴望的其实就是被爱。
还有一次的机缘巧合,让我有机会和一位资深义工有机会深入对话,对方在志愿服务工作的投入度远远超过一般人所能想象。那次的交谈,我才得知原来对方心里一直有着一道抹不去的罪恶感,他无法原谅自己在生活中的一些行为,以至于他努力地去帮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代价贡献己力,他淡淡地说了一句:“至少让自己好过一点,才不会感觉自己是个如此糟糕的人。”
我们不妨也多留意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惯性行为,而再从中去探讨和找出原因,背后究竟是哪些信念在支撑着我们的这些行为呢?当我们跟内在的自己连接更深了,人生也会因为产生变化。
(以上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