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与孔子同样生活在中国古代的春秋时代,是兵荒马乱时期一位才华横溢的军事战略家。《孙子兵法》是他对动荡时期生存与成功之道的纪录。
《孙子兵法》不只是那个时代的军事领导教本,后来更被认为是一部最伟大的兵书。最近一位《孙子兵法》英文翻译佳作的作者群(丹玛翻译集团“Denma Translation Group] 香巴拉出版社“Shambhala] 认为,那个时代其他的兵书只是技术手册而己。
《孙子兵法》强调知识为一种取得胜利的方法,它的主要武器是己经存在于大自然与人类世界的能量”。这种对于人力的关注——知识、性格,以及符合“道”(宇宙的指引精神)——是它至今依然重要而且具有价值的原因。
不攻而胜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孙子兵法》是用一种不同的方式看待冲突,超越了“为生存而战”的本能方式。书里说,有了足够的智慧,可以避免冲突扩大成灾难,或根本不会扩大。睿智的将领知道,实际的战役只是达到成功的方法之一。这是“全争”的概念:以最少的兵力、最低度的破坏来征服对方。两方的资源都得以保留。
这样的结果,今天我们可能会用“双赢”来形容,不只是在争论中击倒某人,而要让对方转而信服我们的想法。由于我们的观点较全面,不会伤及名誉与尊严。相反地,如果我们执着于“输/赢”结果的必要,便会仰赖攻击与武力。孙子之道是在思考时,不把对方视为“敌人”,而是金局的“道”——也就是,局势演变的方式——如此一来,你与对方几乎成为一体,甚至能在看似混乱之中,依然掌控局势。如丹玛译者所言,这与出奇制胜的想法无关,而是讲述事情如何运作 。
大部分的人一辈子都不会参与战争,但我们确实会遇到冲突。处理冲突最好的方法,是采取超然的态度。
《孙子兵法》教人“将不可以愠而致战”。愤怒会造成混乱,甚至是不必要的重大灾难,而自制则能产生超然且强而有力的行动。
以德服人
要成为孙子理想中的领导者,不只需要知道对方的讯息,也得了解自己。
要想做到战无不胜,你必须让自己成为这样的人。
你不能仰赖对方的弱点。胜利属于不断精進品德的人,而不是害怕竞争的人。
您无法控制对方,但透过培养你的坚毅性格、知识与洞察能力,你可以让自己无往不利。
唐诺-克劳斯(Donald krause) ——在1995年出版的《给高级主管的孙子兵法》(The Art of War for Executives) 将孙子的成功法则运用在管理员工、发展企业、在变动的环境中欣欣向荣——说到在中国哲学里,领导即是德行。经过长时间培养出高尚德行的人,自然而然会成为领导者。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透过自我了解,加上密切观察其他人所形成的策略性洞察力,你也可以成为一位“智将”也就是“贤将”。
宏观视野,明察秋毫
偏狭的看法总是错误、不堪一击的。采取宏观的视野,即是以开放的心胸接纳所有的讯息,让你更准确地掌握局势的全貌(书中的“道”)。
狭隘的看法往往是由恐惧而来,宏观的观点则来自以超然态度获得的客观角度。
《孙子兵法》认为当前的讯息最有价值。书里说:“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永远都要对习以为常的观点提出挑战。
西方人花了很长的时间才完全理解《孙子兵法》。部分是因为文本本身相当难解。它的论述没有引导,和《 道德经》一样,书中概念顺序的呈现似乎没有章法,或是前后矛盾。大部分翻译读起来比较像阐释。
然而,历史上许多领导人将他们的成功归功于孙子的策略。中国的曹操及毛泽东。如丹玛译本写到的,美国海军陆战队的《作战手册》与《孙子兵法》的许多段落有极大的雷同处。
这本书最常被运用到的,是日常与生活中的平凡情境。商人捧读《孙子兵法》的比例,与将或政治家并无二致。
《孙子兵法》是在旧思想与道德都面临挑战的动荡时代书写完成的。因此,它谈的不是“道德”——这是人类的发明——而是顺著宇宙之道,了解什么是有作用的。
《孙子兵法》提供了历经两千年考验的成功策略。因为它是真正超越空间和时间限制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