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是钱钟书先生的文学生涯中唯一一部小说,1946年2月,《围城》开始在《文艺复兴》上连载,在当时上海很快就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此便一版再版。
旅美学者夏志清赞为“中国现代最伟大的長篇小说——《围城》当之无愧,可为其一”(《中国现代小说史》)。作者运用幽默的语言和毫不留情的讽刺手法,描写了旧中国中上层知识分子病态畸形的生活。它还向人们揭示了这样一个主题: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
婚姻如此,职业也是如此,人生的愿望大多如此。
《围城》自面世以来,至今己有英、法、德、日、俄、捷等多种文字的译本,被称为新的《儒林外史》,是一部社会、文学价值都很高的传世佳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是难得的优秀作品。
《围城》后来被搬上了电视屏幕,受到了观众的欢迎。
小说简介
《围城》以喜剧性的讽刺笔调描写了主人公方鸿渐留学回国后的一系列故事,展开了30年代一群知识分子的工作、生活、爱情、家庭故事,表现了抗战环境下中国一部分知识分子的彷徨和空虚。
书中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知识分子、名媛淑女、商贾政客。
作者对这些人,有的浓墨重刻,有的轻描淡写,但无论采取何种手法,都生动绘出了他们各异的特征。
几乎每个人物出场时作者都对其肖像进行了一番漫画式的讽刺性描绘。所以,可以说《围城》是一幅栩栩如生的世井百态图,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千般滋味,以人物的活动为线索讽刺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讽刺可笑的人和事中让人悟出深刻的道理。
在写作风格上,语音风趣幽默,无处不闪烁着幽默、智慧的火花,幽默可以说在《围城》里贯穿始终。钱钟书还喜欢大量用典,中外典故在小说中层出不穷,汪洋恣肆;各类比喻,妙趣横生,发人深省,令人目不暇接。
背景链接
《围城》是作者在困顿之中“锚铢积累”而成的,杨绛(钱夫人)在《记钱钟书与<围城>》里说,小说“从他熟悉的时代、熟悉的地方、熟悉的社会阶层取材。但组成故事的人物和情节全属虚构。尽管某几个角色稍有真人的影子,事情都子虚乌有;某些情节略具真实,人物却全是捏造的。”
比如主人公方鸿渐这个人物就取材于两个亲戚:一个志大才疏,到处碰璧所以常牢骚满腹;一个狂妄自大,喜欢自我吹嘘。但是方鸿渐的经历并不是从这两个人的身上来的,倒是有作者自己经历的影子,比如出国留学、担任大学教授等等都是确有其事,作者可能从他们身上获得了些户示,但并不能说这两个人就是方鸿渐的原型。
作家风采
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1910年11月21日出生于江苏无锡。
他的父亲是著名国学家钱基博,在父亲的影响和督责下,他从小就打下了良好的国学基础。
10岁入东林小学,后就读于教会办的苏州桃坞中学和无锡辅仁中学,19岁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
199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在上海光华大学任英语教师两年。
1935年与杨绛结婚,一起去英国牛津留学,1937年获副博士学位。然后到法国,进入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
1938年,被清华大学破格聘为教授。1941年回家探亲时,因沦陷而羁居上海。1942年写成中国古诗评论集《谈艺录》初稿,1947年写成并发表了长篇小说《围城》和短篇小说《人、兽、鬼》。
散文大都收入《写在人生边上》(1941)一书。
钱钟书先后担任南京国立中央图书馆总纂、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等职务,主要进行翻译和中国文学的研究,对中国著名的经史古籍进行考释,并从中西文化和文学的比较上阐释、辨析。出版了《宋诗选注》、《旧闻四篇》、《七缀集》以及《管锥编》等学术著作。
1998年12月19日,享年8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