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阅读经典的美好发现,来自初中三年级吋老师指定阅读《一生的读书计划》一书。那是《时代周刊》委托费迪曼教授列的经典书单。因为喜欢,蔡颖卿老师反复阅读得很熟,当时即有一种想法,该读的书一生中都要读完,等于人生己定了阅读的目标。
《一生的读书计划》罗列西方的经典书单,因着对东方著作的认识,蔡老师也列了些东方经典书籍,引为一生必读书单。
阅读本身,也许如同费迪曼教授所言,它不是魔法,不会让人自动变成“有教养的人”:它不会替人解释人生的终极秘密,也不会使人“幸福”。但阅读可以认人意识到自己究竟认知了什么?阅读是自我提升的工具,也是自我发现的工具,有助心灵成長,带来滋养生命的能量。
家庭阅读的喜悦
从小看着父母亲沉浸阅读又时常相互讨论书的身影,一直是她成长过程中深刻脑海的印象。
小时候作者住在台东很乡下的小渔港,东部的台湾象文化荒漠,甚少资源。很幸运的,她的阅读资源和经验不假外求,全来自家庭的供给。
与阅读间美好的连结,来自倾听父母亲对谈阅读心得或交换意见,无形中理解阅读与人生的巧妙互动。当孩子可以透由大人,了解阅读带给人的喜悦和变化,无形中也牵引孩子走進阅读的世界。她一直相信,希望孩子爱阅读,得由分享自己从阅读中获得的快乐开始。
想培养有趣的孩子,自己必须先成为一个有趣的母亲。她深信“孩子是看着父母的背影長大的”,不管是阅读,是生活,还是工作,都一样。如果希望孩子喜欢上阅读,必须先成为喜欢阅读的母亲。
在没有童书的年代,家里有个小书房,大半是日文书及英文翻译类书,至今仍保留着当时看的《读者文摘》及《今日世界》等杂志。虽然书中所提内容离自己的生命经验很遥远,好处是一开始就是阅读成熟的作品。如此经验,无形中也影响她带领孩子直接阅读时,没有太多想法上的限制。
承袭父母身教的经验,深觉父母是小孩和世界连结最好的桥梁、最重要的价值诠译者。作者高龄父母,至今仍时常分享各自看书的感动。
蔡老师的母亲娴熟日本历史,随意提及一道料理,她的母亲都能将与此料理有关的日本历史背景说得一清二楚。从小就很羡慕、也很想像母亲一样饱学,那种追赶学习的心,在亲子教养中显得重要。亲子间各读各的书,透过分享,彼此都读了双倍的书般。如此美好的交流经验,也同样延续在作者与两个女儿之间。
一读再读慢慢读
至今一直感念,得与文字结缘。
除惯看父母阅读的身影外,对文字及语言的美,有着特别的依恋,则是她的幸运。从很小时候对语言即充满好奇。她之所以喜欢阅读,与受启蒙时懂得领略文字的感受有很大的关系。童年父母常读日文书,作者在其间有机会观察出,相同的文字但用法与承载的情意却可以有不同的神妙。
所以,作者养成一种好奇,听到一句话就会想知道它的文字是什么:看到新的字组就会想它之所以约定俗成的经验与合理性,或翻译者为什么选择用这些字的搭配来作为诠释。她发现那当中有生活文化,而文字变化所掀起的故事,本身就是一种美妙,也是吸引人深爱阅读的一大原因。
感受文字语言本身的美,是激发阅读学习的诱因。语言是和不同国家讯息交换的介面,阅读的同时,也在感受不同语言所贯用的表达方式,这非常有趣。
阅读中,文字的美就是这样掀起感动、令人流连的。如果阅读错失这种经验,只求知识的吸收或资讯的蒐集,她想是很可惜的,这也是阅读无需只求速度的理由,一份完整的阅读经验是多方吸收的过程,一赶進度就可能遗漏更多的美好。
作者个人的阅读习惯,与时下年轻的父母或有不同。
自觉很幸运,童年处在物资不充裕年代,拿到一本书,与得到一颗糖一样是很珍惜的,总是细细的咀嚼,慢读而回味无穷。相较身处知识爆炸的年代,很多人急着追逐新书、新资讯,却忘了阅读是一种沉静而久远持续的心灵活动。
在日常生活中给自己一点安静阅读的时间,有助于抵挡生活中的不安,无形中可以得到安定生命的力量。
至今,她仍然延续長年的阅读心情,享受阅读,一点不急于求读得多或读得快。细细的读,慢慢的读,享受文字的力道与美感,特别在求新,求速度的当下,她花更多的时间回头读旧书。
因此,她几乎每年都会挪出一段时间,重复阅读值得一看再看的书。不断咀嚼反馈一本书,比不断找新书更重要。“读书以百遍为度”,才能慢慢读出书的精髓,因此虽不敢说看了很多书,但书的味道是存记心中的。
由阅读而带来好的观念或启发或进步,总让自己有种笃定的踏实感,精神上的鼓舞更多。或者说,能持续阅读,来自发现行之多年的阅读脉动,无形中也为生活、为生命带来良质的改变。尤其重复阅读某类书,确实形塑了自己的生命样貌,更深深体会书潜移默化的力量莫过于此。阅读的无形助益在感受力,而不是知识的竞逐,视野自然由微视而宏观。
以写作为阅读的反馈与整理
蔡老师的第一本书《妈妈是最初的老师》指出,如果母亲的心不能安定下来,亲子的教养关系也会变得复杂。父母得先学会当大人,先培养自己,再谈教养,再谈培养孩子。
亲子间可以一起成长,但立足点不同。
很多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对童书了若指掌,这非常好,但我想是不应该只读童书,因为这是一种阅读上的偏食与不合理,也许这样只沉浸在阶段性教养目标的阅读习贯,反而对阅读教育是一种不好的示范。阅读有如光合作用,自己必须具备某些要素,才能转化生活中的有机养分。就让我们先当真正喜爱阅读、享受阅读的父母,并以此身影来影响孩子的成长。
而《妈妈是永远的老师》则是蔡颖卿过去一年,集母亲、保母、教师三种角色于一身的经验,从中实际探讨现代教养的问题,以及她自己所思考、实验、执行出来的教养方法。书中特别收录她母亲从小给她的言教与身教,以及周遭几位母亲温暖而坚强的故事。
《写给孩子的工作日记》,仍是亲子教育的延续,是作者对亲子教养最完整的理想。父母对孩子所有的教养,本来就是为了让他们变成一个完整的大人,懂得享受独立的美好,而工作可以使孩子变成完整的、能负责任的大人,成为好的工作者。有好的工作态度的工作者,生活中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旅行私想》旅行时,我们从心灵往外望,看见别人的生活与身外的世界。一次一次的旅行过后,感觉自己与生活有一种天長地久的诚恳相守,一种糟糠生活绝不相弃的真情。
亲子作家蔡颖卿简介:
成功大学中文系毕业。
从小热爱烹饪及所有家事,为人母后,更发现母亲是培养创意、磨练耐性最好的工作。
传承自父母的生活态度,则是她最珍惜也最善用的人生资源。她深信,所谓的教养,就蕴藏在那一日日的作息中。
著作:
《我的工作是母亲》、《厨房之歌》、《妈妈是最初的老师》、《小厨师:我的幸福投资》、《写给孩子的工作日记》、《在爱裡相遇》、《Bitbit-我的兔子朋友》、《两个人的餐桌,两个人的家》、《我想学会生话:林白夫人给我的礼物》、《50 岁的餐桌》;《厨房剧场》《空间剧场》;《我想做个好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