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洪兰Profile:
加州大学河滨校区实验心理学博士。积极投身科学生根及阅读推广工作,十多年来致力于译介心理学、生命科学等领域书籍,己翻译50多本书,并于各大报章杂志发表文章,相关写作专栏集结成10多本书。
著作繁多,包括:《欢乐学习,理所当然》、《见人见智》、《教育创造未来》、《从大脑看人生》、《静下来,才知道人生要什么》、《通情达理》、《有理最美》、《理直气平》。
成就奖:
1.获颁呉大猷科学普及著作奖翻译类金签奖
2.2005年东元科技文教基金会特别贡献奖
3.2011年运见杂志华人领袖终身成就奖
脑神经科学家的人生大梦
洪教授很早就明白“课外书”读愈多,“课内书”愈容易的道理,她读历史小说读多了,历史课本就很简单了。
历史小说也把忠诚、正直、公平、正义等传统价值观传输给她。
阅读不只是学习知识,透过阅读,她建立了正确的价值观。
因为很了解阅读的乐趣和对人生的影响,所以作者扩广阅读心急如焚,一刻不能等待。
阅读能力是向上发展的关键
阅读需要具有背景知识,知识来自经验,经验需要时间累积,也需要时间内化,获得知识最快速的方法,就是透过阅读吸取别人的经验,从而建立自己的背景知识架构。
当新知识与背景知识勾连,新知识就被吸附進这个原有的架构中、成为自己知识的一部分了。背景知识架构愈精密,学习理解愈快,阅读所带来的回馈就愈多。
作者指出,大部份人对大学通识教育有严重误解。通识教育并非珠宝鑑定之类的才艺训练班,通识教育的存在,是为了建立一个人踏入社会之前,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文化素养。
洪教授让儿子去念学费比较贵的哥伦比亚大学,主要是欣赏哥大的通识教育。凭着哥大学生证,他可以在纽约市到处听音乐会,去博物馆、美术馆看展览。
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得主华生在演讲时也提到,他在芝加哥大学时,成绩平平、但大量阅读历史、文化、文学、亚里斯多德和柏拉图等哲学家著作,让他一生受用不尽。
她认为,大学生至今还是需要引导阅读好书。
台湾经过洪兰教授上山下海努力推广十多年后,到中小时演讲逾三千多场,终于小学生阅读成组给力带上来了,但是到中学又停滞不前,一停就停到大学。
原因有:
1.是童书较为浅显,易于阅读,老师和父母懂得如何带领,但深奥一点的书就需要时间吸收消失,内化后才能引导。
2.阅读停滞,另一个阻力来自家長,大人会说,要月考,半年考,课外书等考完试以后再读吧。也有孩子去补习作文,补习班发很多文章给学生读。这是为了考试,扭曲了阅读的本质。如果从小养成阅读习贯,作文自然就是康荘大道,何必补习?
她指出,知识不分课外、课内,为什么父母还是不懂?阅读才是孩子最后的竞争工具,为什么父母看不到?企业的理想员工,大致可以归纳出五种特质:情绪稳定、善于推理、严守纪律、有自信心、阅读能力强。
阅读习惯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好礼物
推广阅读无法向上开花,关键就在于父母、老师不读书。父母不拿起书来看,孩子就不会拿起书来看,模仿是最原始的学习。老师如果不阅读,就缺乏向学生推荐好书的热情。阅读习贯是后天的,后天习贯需要从小培养,脑部区块才会愈来愈大。
学习有赖阅读,阅读活化大脑,只要是读好书,开卷当然有益,天下没有白读的书。好看的书多是从人出发,刻划人的外在作为与内在感情。有了人的故事,书读来才有滋味,直入心底。
用时间与温度,堆叠一本传家之书
1969年,作者到美国唸书,行李只有两只皮箱,衣服塞爆之后,她的母亲只准她带一本中文书。她只带上世界书局出版的《西游记》。当她想念故乡,想念中文字,就鑚進《西游记》那密密麻麻的小小字里。书很快被翻到捲边又掉页,只好粘回去。
当作者儿子大到开始听故事,她第一个说的就是《西游记》。这本书都是世代相传读的书。西方家庭素有“传家之书”传统,通常是一本《圣经》。东方家庭,是不是每一家也应该挑一本传家之书,由父母传承给儿女,再由儿女传承给他们的孩子?一代传一代,变成两代、三代共同的记忆,这共同的记忆将维繋着亲子感情的温度,再堆积上时间的重量,最后成为家族的历史。
洪兰教授带去美国的那本《西游记》早己破损不堪,薄纸成灰,后来又重新买了一本,1978年的版本。她刻了一个名字章葢在书页,也为儿子刻了一个。他在“曾允中”章上加了一个“4甲”,那年她儿念四年甲班。
这本《西游记》由作者保管,等她的儿子做了爸爸,再让他的孩子刻一个名字章,盖在同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