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带鱼来看灯
二月春只假金龙
三月黄雀遍身肉
四月巴浪身无鳞
五月好鱼马鲛鲳
六月沙尖上战场
七月赤棕穿红袄
八月鲱鲤作新娘
九月赤蟹一肚膏
十月冬蛴脚无毛
冬月墨斗收烟幕
腊月龙虾持战刀
以上这一首脍炙人口的潮汕歌谣,讲的是潮汕人每年不同月份最爱品尝的时令海鲜品种,充分展现了潮汕人在吃鱼方面的“讲究”程度。
潮汕人讲究吃鱼头
俗话说:“会吃的吃头,不会吃的吃肉。”
走在潮汕大街上,常常可以看到专卖鱼头的饭店。摊子上,悬吊着一条大鱼头做招牌。有的鱼头剁下来十多斤,摆在摊子上嘴巴还在动,表示新鲜。许多人看了极为不忍:“太不讲鱼道了。”“鱼道”是“人道”的初级阶段!
这一刻想说的是──潮汕香芋饭、鱼头生滚粥、咸菜豆腐鱼头汤,就是好吃到“锵锵滚”!
要怎样形容潮汕人对海洋和鱼的热情呢?去码头看看你就明白了。一大清早就会有渔船归来,绿色的渔船,桅杆上绑着红色的布,一个个赤膊的壮汉跳下去,用滑轮和绳子把一大筐一大筐银光闪闪的小鱼拉上来,岸上的人早就等着,麻利地把鱼运走,鱼腥味和海水的咸味热热闹闹地弥漫了整个码头。还有一圈人围在岸边,等着船老大出卖最后的渔获。
一大条手掌宽的带鱼、七八条血鳗、蠕动着八只手的章鱼……挑挑拣拣地很快就卖光了。还有许多的鱿鱼,天气好摊在船头晾成半干的下酒。
在一个海鲜加工厂的码头,船老大从一个筐里随手就捡出十几种鱼来,这是那哥鱼,这是乌荚,这是软匙,那是红鸡。哪些做鱼饭,哪些打鱼丸,哪些冰冻出口,清清楚楚。只有亲眼所见,才体会到用潮汕复杂的8个古音(潮州八邑)来叫唤各种鱼的俗名是多么具有神秘感和宗教色彩的事情。
码头上收获的鱼送给一旁的女人们分拣,她们眼皮也不抬就把那些外行人看起来一模一样的鱼分进了不同的筐子里,分好的鱼马上送去岸边做鱼饭。说起鱼饭,产卵肚子小的鱼,适合拿来做鱼饭,因为肥胖的鱼很容易在煮熟的时候胀破肚子,就不漂亮了。要是月初产卵的,煮煮肯定破肚子。
逛过码头,吃过一条刚煮好还冒热气的鱼饭,又吞下一碗鱼丸,继续上路……
在菜市场,看见女人们挑着扁担,只见竹筐里卖鱼,菜却不见,卖鱼饭的一个一个圆圆的小竹篮,里面的鱼就像一朵菊花,各样的螺啊、鱼啊摆成了一个山坡,看哪条做哪条就是。
吃过了,才知道传说中的西施舌、拼死也不吃的河豚肝、雪白的螺片、小黄鱼、重壳蟹等等也可以是每日的午餐。
到了晚饭和宵夜的时候,那些档口摆出来的亮晶晶的鱼啊虾啊蟹啊,就是主食了,豆腐鱼蚝烙、酸梅烧三线鱼、生腌小蝤蠓、豆酱焗蟹。吃的同时用一点蔬菜和白粥来点缀。
潮汕人对于食物新鲜那种近乎狂热的吹毛求疵的挑剔,和舌头全民化对于鲜甜的敏锐,都是因为吃鱼的训练吧。
忽然想,没有鱼,潮汕人还能有快乐吗?早年在没有冷冻保鲜条件下的潮汕渔民,对海产品的处置办法就是“一鲜二熟三干四咸五腌”。
“鲜”是趁新鲜贩卖,“干”是晒成鱼干,“咸”是制成咸鱼,“腌”是腌成鱼醢和鱼露,至于“熟”,就是做成“鱼饭”~也就是我们常见的”熟鱼”
鱼饭在保存鲜度的同时还可延长一两天存放,因而这成为当时一种流行于潮汕地区,作为保鲜和一种特色风味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