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早期新马作家鲁白野在小说《晚会》中写的诗歌,隐约透露他曲折颠巅的文学命运。
鲁白野,本名李学敏,另署威北华等笔名,1923年出生于马来亚怡保,年轻时曾在多处流浪,包括印尼的棉兰、雅加达等,二战后定居新加坡。他是自学成才的文学多面手,著述甚丰,有诗歌、散文、小说等,主要集中在1950年代出版。遗憾的是,他英年早逝,满腹才华随之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然而,经典作品总是“蕴藏着永生的光辉”;阔别65年后,新加坡周星衢基金再版他的两本文史散文集《狮城散记》与巜马来散记》,并添加超过20万字的注释,让这颗文学遗珠重绽昔日光芒。
2019年6月,《马来散记(新编注本)》于吉隆坡城中城会展中心举行的第14届马来西亚海外华文书市上隆重发布;2019年12月6日,新加坡教育部长王乙康先生在第13届新加坡海外华文书市开幕礼上,正式推介新出版的《狮城散记》(新编注本)》,并在现场参观,由基金策办的华英双语展览——“诗意讲古:鲁白野《狮城散记》、《马来散记》(新编注本图展)。
解读散记系列
己故本地知名文史研究者韩山元认为“鲁白野的两本散记,将历史考证与散文写作融合为一,文字优美流畅”,凸显散记作品独特的魅力。
周星衢基金编辑团队将《狮城散记》原有56篇文章按内容重新编入六大主题,除了添加序言与王润华教授的总序外,也为各卷附上导读、加上注释,重新配图,并整理了《鲁白野纪事年表》、绘制地图与地名对照表 。散记系列得以崭新的面貌问世,有赖基金团队集体发挥的“创编力”。
郭诗玲编辑在展览会上指出,基金与大众书局在2019年8月于马来西亚吡叻州举办《马来散记(新编注本)》校园巡回导读会,取得巨大的回响,为此深受鼓舞,期待新推出的《狮城散记(新编注本)》也能获得新马读者的青睐。
还原历史的真相
王润华教授,从历史感、小叙述、与去东方主义等角度着手,为阅读鲁白野作品解码。
他对鲁白野的评价甚高,引述作者在散文《写实的诗》中的一段话作为赞誉,认为他是“一个看得到将来世界的美丽远景的历史学者”,并强调这是解读《狮城散记》的重要入门钥匙。
他也通过艾略特的文章《传统与个人才能》来说明“历史感”和“传统”对一名诗人而言必不可少,而鲁白野的文化书写有所继承。
王教授认为鲁白野颠覆了西方的东方主义的历史书写 西方作家像毛姆、康拉德等,将南洋简化为单纯的殖民地客体,把多族群的生活排除在外。而鲁白野摒弃了西方“东方主义”的视野,以冷静客观的角度描写原来的土地面貌,以及真实的历史和文化。
例如,在《狮城散记》的序言中,鲁白野提及书中的内容题材主要来自隔邻马来老人家的谈话,具有象征意义,说明作者采用本土叙述的观点呈现新加坡故事。王教授也指出,这部散记主要使用“小叙述”的方式,书写局部的、特殊地方的、个人的事情,更能还原历史的真相。
王教授的最后一个解读密码,即强调这两部书是神话与真实交错的历史书写。书中多处引用了《马来纪年》里的神话故事,而新加坡人也逐渐接受了自己象鱼尾狮的神话,如同作家托马斯.曼所言,“怀疑现代人还是沿着古老的神话的脚步走去”。
马来亚大学中文系系主任潘碧华副教授受访时指出,《马来散记》富有浓厚的地方色彩,以游记的形式介绍马来西亚史,对爱好文化旅游的华文读者颇具吸引力。另外,书中引用了大量古籍资料,并介绍古代马来亚与中国及其他区域贸易往来的历史,是一部难得的地方志。其中有关郑和下西洋的记载,也反映出明代马六甲的自由贸易非常兴盛,说明本区域与其他国家在很早以前即建立了友好邦交。
潘教授认为莘莘学子可参考此书内容,进一步开展多方面的学术研究,例如中国一带一路的今昔对比、地名的古今变化、古代人的世界观等。书中的资料以及相关注释可作为研究的参照点。
丰富本土书写
吴小保副研究员从马华文学与南洋研究的视角出发,探讨“散记”中的文化持质。他认为近来新马文坛再掀“鲁白野”热,足见其作品是经得起时代考验的。
鲁白野的文史原著推出时,正是马来亚建国前期,内容反映了当时新马华侨在身份认同上的转向。他强调鲁白野的文学传承,对巩固本地意识具有意义。鲁白野以他诗意的抒情文字,结合史地知识,将二战前的南洋研究普及化,丰富了马华文学的本土书写,以及华语世界的内容。
身为峇峇后代,加上流亡印尼的经历,鲁白野精通马来文,曾编撰《实用马华英大辞典》、主编《马来语月刊》等,使他成为华马两大民族的沟通桥梁。鲁白野跨越语言、文化的书写现象,值得我们借鉴。
随着“散记”系列的再版,我们意识到鲁白野的作品深具前瞻性,不但跨越文类的藩篱,更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正如诗歌里所预示的,在“周围的黑暗消没”以后,相信会有更多的读者重识与珍视这位早逝天才文人的经典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