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etty Images 微波炉方便省事,但要注意安全。
微波炉是现代家庭常用的厨房设备,它操作方便,既能进行简单烹饪,又能加热剩菜剩饭。
但围绕微波炉食品安全问题几十年来一直众说纷纭。
我们在这里为你梳理微波炉使用方面的注意事项,防患于未然。
辐射安全问题
首先,一提到微波炉许多人立即联想到辐射问题。
其实,微波辐射并没有风险,但塑料加热就有风险,值得注意。
世界卫生组织(WHO)说,只要正确使用微波炉无需担心辐射问题。
微波辐射完全无害,微波炉使用的是低频电磁辐射,与灯泡和收音机中使用的电磁辐射相同。当你将食物放入微波炉中时,它会吸收这些微波使食物中的水分子振动,从而产生摩擦起到加热食物的功能。
专家说,如果你想像一下我们所吃的食物都是由阳光普照而生长的农作物,那就不必担心微波炉中加热过的食物。
与X射线不同,微波不使用电离辐射,这意味着它们携带的能量不足以使电子与原子分离。
美国乔治城大学医学中心放射医学副教授乔根森(Timothy Jorgensen)表示,你必须打破化学键(chemical bonds)才能损坏DNA(脱氧核糖核酸)。它是辐射杀死细胞的主要方法,它会导致细胞突变并引发癌症。
乔根森说,在微波炉问世后最初的几年中,人们对微波辐射问题的担忧基本上早有定论,无需过虑。
虽然微波炉总体上是非常安全的,但在用它烹制和加热食品时还需要注意许多事项。
专家们指出,特别是在使用塑料包装时要格外小心,因为它会干扰人体荷尔蒙(也称激素),进而会影响人体健康。
© Getty Images 许多微波炉食品都使用塑料包装,要十分小心。
塑料隐患
许多微波炉食品都使用塑料容器和包装,为此一些科学家警告摄入邻苯二甲酸盐(phthalates)的风险。塑料容器或包装在加热过程会令塑料添加剂分解并浸入食物中。
专家表示,尤其是有些塑料本来就不是为微波炉所设计的,它们当中含有聚合物,能在较低温度下融化。因此,在加热过程中如果超过摄氏100度就会浸出来污染食物。
2011年,研究人员对400多种食物塑料包装盒进行测试,发现大多数都会泄漏可以破坏人体荷尔蒙的化学物质。
邻苯二甲酸酯是最常用的增塑剂之一,添加后可使塑料更柔软。外卖塑料盒,保鲜膜和水瓶中都含有邻苯二甲酸酯,目前已知它会破坏荷尔蒙以及我们的代谢系统。
邻苯二甲酸盐还会让儿童血压增高,并干扰胰岛素,从而增加患糖尿病和高血压等代谢性疾病的风险。同时,研究还发现它还跟生育、哮喘和多动症有关联。
纽约大学医学院的环境医学和人口健康教授莱特拉桑德说,邻苯二甲酸酯还对甲状腺激素有潜在破坏作用。甲状腺激素对怀孕期间婴儿的大脑发育至关重要。
此外,塑料产品中还经常使用双酚(BPA),研究表明它也可能破坏激素。但目前就这方面的研究比较有限。
邻苯二甲酸盐无处不在,包括儿童玩具和润肤露中都有。但现在仍不清楚它们到底能造成多大伤害。
为安全起见,专家建议用微波炉加热食品时最好不要使用塑料容器,包括不接触食品的塑料盖。比如,可以改用陶瓷制品。如果不得不使用塑料容器的话,尽量避免使用任何变形以及破旧的塑料容器,因为它们更有可能渗出化学物质。
此外,你还可以在产品的底部检查一下容器的回收标志,如果标志中有数字3以及字母“ V”或“ PVC”就表明其含有邻苯二甲酸盐。
加热风险
© Getty Images 加热食品时可以考虑使用陶瓷器皿可能更安全。
即使不用塑料容器加热食品,也不能忽视其它风险因素:包括加热不均匀以及温度过高等。专家建议最好使用微波炉加热食品而不是烹饪。
即使加热食品也要注意一些事项,比如,只有在温度达到摄氏82度时才能杀死剩饭菜中的有害细菌。每次当食物冷却后细菌会再次繁殖生长,因此一顿饭不要重复加热。
另外,研究显示微波炉的高温对某些特定食品,例如淀粉类食品、根茎类蔬菜和谷物可能有风险。
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营养学教授施瓦兹(Betty Schwartz)教授发现,她的学生在用微波炉加热土豆时,土豆中出现了小晶体颗粒。她在化验中发现它含有大量的丙烯酰胺(acrylamide),她认为这可能是使用微波炉加热的原因。但在煮土豆时就没有产生丙烯酰胺。
因此,施瓦兹教授说丙烯酰胺可能是在微波炉中较高温度下形成的。
这一发现令人担忧,因为动物研究表明丙烯酰胺可以致癌,它会干扰细胞的DNA。但人体方面的证据有限。
有研究表明,微波比其他烹饪方法更有利于丙烯酰胺的生成。
如果要用微波炉加工土豆,可以加点水来避免上述情况。
施瓦兹教授表示,在温度达到100度时,有足够的能量来改变分子之间的自动连接,来产生具有更高能量的分子,该高能量分子可以与DNA发生反应,从而诱发突变。而当有足够多突变时,它会产生癌症,至少在动物身上的研究表明了这一点。
至于用微波炉加热或烹任蔬菜是否比其它传统方法更能保持或丢失其营养成分,则取决于蔬菜的种类、温度、时间长短、加不加水以及加多少水等,不能一概而论。
图文:BBC中文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