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不厌精”是好吃者的宗旨,材料新鲜自然不在话下,搭配要十分用心,“色香味”俱全,而且讲究推陈出新,有吸收,有灵感,有创意。最反对的是吃得奢侈、吃得浪费,都认为食物并无贵贱之分,要紧的是如何加工烹调,正所谓: 适口而珍。人生如做菜,就看你想怎么做?虽说是咸鱼青菜,家常便饭也能做出精彩和美味来。
子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大意是说:人类必须要吃粗粮,不能把米过于漂白,刨光太细,这样的精米会减少了营养……
当今社会鼓励食用糙米或五谷杂粮,君不见目前的餐桌上个个食客都会点上一碟”五谷丰登”,就是清蒸红薯、芋头、玉米和淮山之类的粗食,不但名称意头好,营养和味道也十分令人满意赞赏。
根据资料显示,古代的”厭字”跟”壓字”是通用字,也因为如此,遗憾就发生在现代人误解了圣贤孔子真正写下论语第十章:乡党的意义……
以当今社会的进步与富裕,许多所谓的”食神”和”美食家”还是盲目的去追随”食不厌精” 的步伐──就是人类要吃得精细,越精越细就越好,才称得上是一位合格的厨艺大师或厨神。
各位读者请看看,试问当时,圣人孔子是活在春秋战国时代,当时六国诸侯拜相,群雄纷争到七国大乱,孔子还是坚持的周游列国去讲学教课,几乎没有什么条件和资源去挑好吃的食物,要求吃得非常精细。
孔圣人作为一介布衣和一位万人敬仰的老师,有着优秀良好的做人态度与榜样。非常肯定,孔子生活清苦和节俭,日宿三餐只求糊口,图个温饱就已经是感恩叩谢天地,绝非一般富家子弟,挥霍之徒众等模样。
古代“厌”字注解
1.厌 (厭) yàn
嫌恶、憎恶:厌恶(wù)。讨厌。厌倦。喜新厌旧。不厌其详。学而不厌。
满足:贪得无厌。
2.厌 厭 yā 【动】
一物压在另一物上〖press〗
厌,笮也。——《说文》。
段注:“此义今人字作压,乃古今字之殊。”
地震陇西,厌四百余家。——《汉书·五行志下之上》
如墙厌之。——《荀子·彊国》
厌目而视者,视一以为两。——《荀子·解蔽》
又如:厌抑(压制)
论语:“食不厌精”详细解说
一说是“不要因为食物做的好吃,而吃的过多”;《论语新解》第245页)说,“厌,餍足义。不厌,不饱食也。不因食脍之精细而特饱食也。”
这样解释符合孔子一贯倡导的节俭。他谆谆告诫弟子:“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第二种说法是“做饭要做的越精越好,烤肉是越细越好,越香越好。”
因为本身这句话出自《论语·乡党》:“斋必变食,居必迁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从上下文理解,就是说食物要精制细做,因为“割不正不食”是孔子的规矩。他还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殪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
个人理解,对第二个说法不能苟同,有必要修正。我们必须严正看待“割不正不食”这段文字,孔子真正的意义是,宰杀动物或家禽的不正确和不卫生的处理方式,反对食用已经患病和死亡的家禽是会造成食物中毒,危害健康。这就是圣人孔子所要教育人们关注饮食卫生与身体健康的教义。绝对不是一般字面浅薄的理解;倡导切割不方正,不能吃。
过度处理食物 非割不正不食
目前,中餐行业里非常浪费和污染环境的作业方式;就是在切割食材时,过度的盲从和遵守歪曲的“师傅教落”刀功,手起刀落,把蔬菜肉类的头尾、根部、皮囊等一一切除扔掉,然后再慢慢的把食材处理方方正正才罢休。
如此这般的厨房操作,制造了堆积如山的厨余垃圾等严重危害环境的问题,让餐饮业者蒙受巨大的亏损继而提高卖价,把亏损都转移到消费者的身上,实在让人担忧。
我想这对于圣人孔子来说是一件非常不公平的事,更不是他心中想要的那么回事──割不正不食的结果。
创意环保厨房 化腐朽为神奇
只要大家稍微的用点心思,在处理食材之前,首先把菜式想好,根据一些食材的头尾、叶子等剩余“边角料”去设计菜单;做成菜干、熬制上汤、酱料等。当然,一些有爱心有创意的厨师都能化腐朽为神奇,把厨余做成装饰摆盘用途,那就不是皆大欢喜,真正做到保护环境,爱护地球的功德以及造福人群。
因此,纵观以上的几点,已经足够的体现了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圣人的高超智慧与爱心,已经开始关注人类未来的饮食习惯,必须按照节俭,卫生与健康的理念,跟随着五千年中华文化的医食同源,黄帝内经提倡的养生食疗方式,人类才得以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