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端午节两个主要的活动是吃粽子和赛龙舟;但是,流传甚广的“历史人物纪念”观点,依据南朝梁人吴均的神话小说《续齐谐记》及宗檩的《荆楚岁时记》,认为端午节起源于纪念屈原。这些都是我们对过端午较熟悉的文化认知。
那你可否知晓,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原来端午还有如此美丽的习俗流传……端午节又称端阳、重五等,“端”是初,“午”则是五的意思,端午就是五月的第一个五日。端午节后开始进入夏季,中国气候逐渐温热,蚊虫开始滋长,导致瘟疫和流行病的传播。古人由于科普知识和医疗技术不发达,认为这些瘟疫等流行病的发生,与鬼怪作祟有关,因而后世认为端午节是古人为了“避邪防疫”而设的节日。
1.午时水:这个节日有另一个习俗,即善用端午节上午11点至中午1点之间的“午时水”,此时的水质清甜健康,是老一辈人难能可贵的取水时节。如今多用塑料瓶或水盆装盛自来水。人们相信,用午时水擦拭身体,据闻午间水洗澡也可改善皮肤病。煮沸后饮用、或食用配合草药炮制的水煮蛋,也能达到消毒祛病,祈保安康的效果。
与此同时,午时水也是制造水粉的重要原料之一,米粒经过午时水浸泡后,所制成的水粉被认为美颜效果更为显著。小编妈妈过去确实年年亲自制作水粉喔!
午时水、雄黄和酒相混合后,洒在屋子周围,也认为能够驱除邪物。所收集的午时水不一定要马上用完,而是可以选择已任何容器存放在室内,做日后使用,一般可存放半年不等。有效或无效,有在这一天盛午时水的看官,可否分享给小编知道呢?
2.五色线: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五方五行的五种颜色”青、红、白、黑、黄”被视为吉祥色。传到后世,即发展成如长命缕、长命锁、香包等许多种漂亮饰物,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端午节佩戴香包,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包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佩香包,聚香凝神、避邪驱瘟、襟头点缀。香包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拴五色丝线。香包中所用的中草药物,能散发出天然的香气,这种香气属中药学理论中的五臭范畴,具有开窍醒神、化湿醒脾、辟秽悦神等功效。现代医学研究也证明这些药物之所以有芳香气味,是由于其含有大量挥发物质,这些挥发物质具有抗菌、抗病毒等作用,端午节传统香囊中的中草药还可以预防感冒、手足口病等,且对防蚊驱虫有很好的作用。
同时,端午以五色丝线系臂,曾是很流行的节俗。在端午节节这天,孩子们要在手腕脚腕上系上五色丝线以驱邪。传统之俗,用红绿黄白黑色粗丝线搓成彩色线绳,系在小孩子的手臂或颈项上,自五月五日系起,一直至七夕“七娘妈”生日,才解下来连同金楮焚烧。 还有一说,在端午节后的第一个雨天,把五彩线剪下来扔在雨中,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谓之可去邪祟、攘灾异,会带来一年的好运。
3.躲端午:简称“躲午”,亦称“躲端五”,地方民俗,是旧时流传于我国北方的端午节习俗。古时北方俗以五月、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诸事多需避忌,非常不适合男女交欢,故古训严禁房事,这个并不是迷信,而是非常自然的科学道理。因为天地气场不正的时候,必然会影响到人的身心,所以如在九毒日交欢房事,必须会中邪毒伤身体。而古人是非常聪明的,为了防止有些人贪恋性欲,不能自持,而犯了禁忌,故把这天,定为“归宁日”。归宁就是出嫁的女子回娘家。夫妻分开,这样就从客观上,消除了不慎房事的条件,也保障了当事人的身体健康,从而有接女归家躲端午之俗。
4.拜神祖:拜神祭祖是端午节重要习俗之一。“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天地是生命的根本,祖先是人类的根本,祭祖是一种传承孝道的习俗,通过祭祀来祈求和报答他们的庇护和保佑。
5.午时花:槟城端午节也曾有过“挂午时花”的习俗,只是随著社会发展,越来越少人进行这项习俗,市集中也不再有人贩售午时花,导致这项习俗没落与消失。当时,人们可以在市集中购买“午时花”,这是由数种植物扎成一束的花草,虽然称做午时花,但却不一定得在午时使用,人们可以于端午这天挂于门上,认为如此能够保护宅邸不被邪魔入侵。
6.午时符:旧时有贴“午时符”的习俗。午饭后,家家贴“午时符”。符用宽约一寸,长近一尺的黄纸条,上面用朱砂写上“五月五日午时书,官非口舌疾病蛇虫鼠蚁皆消除”等字样。在大门上悬挂菖蒲、凤尾、艾叶等,并扎上一束蒜头,涂以朱砂避邪。也有些人家还在门上贴上用黄纸写的小对联:“艾旗迎百福,蒲剑斩千邪。有道师分享,在端午节为锺馗画像点睛,据说镇邪效果特别强。过去,居民大都在农历五月于大门或堂中挂钟馗图一月,以期驱邪除害、祛凶引福。
‧ 所有图文整理自网站(图片仅示意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