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不比大自然其他动物,没有厚实的皮毛,因此需要穿上衣裳来御寒。自从人类的始祖学会以兽皮蔽体后,衣食住行的“衣”,就成为人类最重要的东西。
随着人类文化的演进,服装不再只是服装,它也是一个民族在政治、 经济、 思想及文化的反映。尤其在马来西亚这个多民族国家,民族服装更是百花齐放,马来人的baju Melayu、baju kebaya、印度人的纱丽,而原住民们也都有自己的传统服饰。
但奇怪的是,华人反而最少穿上自己传统服饰的民族,像春节、婚礼等喜庆节日,男性基本上都是西装笔挺、女性也身穿西式长裙,只是偶尔看见有人穿上“华族传统服饰”,如旗袍、马褂。但近年来,在中国本土的年轻一辈,却掀起了一阵穿汉服的风潮,主因是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服饰,中国最大族的汉族却还是穿着满族人的马褂和旗袍,因此他们希望能恢复老祖宗传下的服饰。
这股汉服旋风也刮来大马,很多年轻人开始醒觉,原来一直认为的传统服饰,并不是我们老祖宗所传下的服饰,因此不少人开始回归传统,让汉服再次兴起的想法,就在年轻人群中慢慢发酵。
12年前发现华族对传统误解重重 汉服为重塑精神面貌途径
江志发,字毅枫 / 汉服运动创办人
汉服运动的发起人江志发在汉服运动还未真正兴起时,就开始有所感悟,当时的他就认为,本地华人正流失我们的精神面貌,“其实本地华人大部分是汉族,但我感觉到我们的精神面貌很不好,我们曾因为政治因素,经历过长达100多年,不堪回首的政治压迫,我们的风俗变得非常不堪,有些人甚至以为裹小脚、三妻四妾是汉族的文化,让人感觉这个文化很腐朽、一文不值。实际上并不是,这只是100多年前外族统治者强行安加的枷锁而已。如果我们的文化真那么不值钱,是不可能延续几千年的,也就是说,我们的文化一定有可取之处。”
早在大学时期,江志发就热衷于文化,并活跃于大学的华裔学生理事会。在那个时期,华裔社会的主流思想认为,旗袍、马褂就是华裔的传统服装,甚至连教科书上都那么教导学生,江志发忧心,华人们会忘记自己的根,因此在2007年,他决定开始对外宣导汉服。
文化宣导吃力不讨好 华族不尊重自己的风俗
“我本身是青运(马来西亚青年运动)成员,所以我在外出给予讲座时,也会宣导汉服,以及汉族文化,我就先从草根开始,从会馆、妇女组开始宣导。在宣导几年,确实初有成效,但我也有些哭笑不得,这明明是我们的传统服饰,但来到现今,却变成一种创新的穿着,而引起广泛讨论。”
文化的宣导是一份孤独的事业,不但吃力不讨好,更要面对来自他人的冷言冷语,尤其来自于华族的不屑,更是让江志发感到伤心,“有一次我到一所小学,想要宣导关于入学礼的事,我与老师们聊起汉服、汉族文化,正聊得起劲时,该学校的校长就冷冷地回我一句,‘你不要忘记你在哪里!’;也有所谓的文化人对我说,‘你们不过就是在注重服装而已。’,让我感到非常气愤,这是自己的民族服装,不但不尊重,还要贬低!”
江志发指出,复兴汉服并不只是单纯的穿上古代衣物就行,穿着打扮都是有着规范,要如何弄清这些规范,就需要去翻查典籍,“我们是以汉服作为出发点,去研究汉族的文化,像我就曾翻过《易经》、《礼记》等典籍,现在有多少人会去翻来看?这些典籍记录着我们汉族的成年、入学、婚礼、丧礼等习俗的步骤和忌讳,因此不是单纯地穿上服装而已。”
简单抱拳礼 暗含祖宗报丧智慧
江志发举例,光是抱拳这个动作,就有它的学问,“在《礼记》中有注明,男左女右,男生左手开掌,右手握拳;而女生则是右手开掌,左手握拳,一旦反过来就表示家中有丧事,这称之为‘凶拜’,就很巧妙地告诉对方,我家有丧事,但现代人已完全丢失这个习惯了。”
此外,江志发指出,复兴汉服实际上也是重新寻回这个民族的本质,“我们为什么称呼自己位华夏民族,因为‘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字指的是衣装之美、‘夏’字则指礼仪之美,因此重拾汉服,就是重拾礼仪的第一步。”
除了服装,江志发与汉服运动的同好们也在积极推动重拾汉族礼仪,因为华夏文明以礼闻名,重拾礼仪也是在塑造我们的品德,《周礼》中有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是周朝时王侯贵族的基本教育,就将礼仪摆在第一位,可见对于华族来说,礼仪是至关重要,而他也分享一件趣事。
“射艺是六艺的其中一项,所以我们也曾举办过射箭营,当时我怎么射都射不好,旁边的马来女生就特别强,基本上箭箭中靶心,我就怪罪我的弓箭不好,就与她交换来用,但最后我还是射不好,她还是射得很精准、很漂亮,我才想起‘发而不中,则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射不中那是我的技术不到家,与弓箭无关。我们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仪就是修身,我们这个民族很特别,不说出世(远离尘世)、不说信仰,我们说的是入世、是礼、是文明,而我们的中心思想是知耻。”
目前汉服运动已经走过12年,从当初一班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穿,忍受大众异样的眼光:到现在不乏受到这个文化的感化,身穿汉服的人逐年增加,甚至他们也足以承办成年礼、射箭礼等一系列活动,来协助推广汉服,江志发觉得这一路走来太不容易了,但这就是他的功课,因此他也乐于承担这甜蜜的负担。
穿上汉服较受拘束 动作不再大大咧咧
陈小蕙,字恩乐 / 汉服运动成员
大约是3年前,还在上大学的阶段,正好当时有一个汉服生活营,因为我对这个很感兴趣,又正好有时间,就决定报名参加来了解一下。经过生活营,我发现自己真的很喜欢这漂亮的衣裳,同时也对老祖宗传下的礼产生兴趣,所以就选择继续参与活动。
但在我参与后,其实身边同袍(穿汉服的伙伴)并不是很多,他们也不是特别感兴趣,只有少数人会被我的汉服所吸引,会询问我,想要更了解汉服一些,我就会尝试解释给他们听。
对我来说,身穿汉服最大的改变,就是必须要遵从礼仪,我平时的动作都是比较大咧咧的,当身穿汉服时,活动比较不方便,因此我就要收敛我的动作,在无形中也养成了我的仪态,此外,在身穿汉服时,也会自然而然地会行礼,以示对对方地尊重。
当然我也会以身作则,希望能吸引更多人前来了解,但我相信,好的东西自然会受到认识和关注。
日本人更懂汉服 华人反戏称乱童装
罗子杰 / 汉服运动成员
我算是比较早接触汉服运动的一批人,大概是2008年吧,当时只是陪伴朋友一起去参加生活营,后来就逐渐融入这里。在还没有参与前,我真的以为旗袍是我们的传统服装,后来才知道是汉服。但或许是受到古装剧影响吧,华人对于汉服的接受度,反而不如友族同胞高,他们反而会认为很像拍古装片,不敢穿上身。
我还记得有一年我去参加在本地举办的日本盂兰盆节祭典(Bon Odori),我身穿素褐(粗麻布短衫),很多本地人都以为我是穿和服或是浴衣,只有一个日本人知道我穿的是汉服,这让我感到很惊讶,没想到一个外国人比华族更知道我们的服饰。
当然,在家人眼中,其实汉服也算是满奇装异服,因为不是平常会看到的服饰,但我不断解释,他们也逐渐能够理解,我妹妹甚至也加入汉服的行列,但难免还是有些嘴欠的亲戚会说,“你这是准备要当乱童吗?”,这让我印象很深刻,当下会很生气,但时间一久就释怀了,所以我也没去在意他们说什么。
但在推行汉服运动之时,有某家报馆的编辑,居然用“穿越”、“玩出新花样”一类的字眼,去报导、去形容汉服,我没想到原来报馆也有这样的既定印象,这更让我惊讶。因为汉服不是新东西,反而是我们遗失了的传统,因此用这些字眼我觉得不是很妥当,因此也加强了我想继续推动汉服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