捞生是南洋一带发展出来的过年习俗,当我们在捞生时,会把生鱼片以及七彩鱼生配料捞起来,捞得越高越好,嘴上会说很多的吉祥语,这个动作就叫做“捞起”,寓意着越捞越风生水起、越捞越旺及七彩灿烂的好意头。
马新两国多年来不断为谁是创始者而争论不断,因为两国的饮食文化过于相近,谁也无法说服谁,但可以肯定的是,捞生是马来西亚华人新年时不可或缺的传统习俗,再经由旅居外国的马新华裔传播,已然成为世界性的美食。
锦添食品工业有限公司的创办人文锦添早在1962年就加入鱼生行业,拥有将近60年经验的他表示,捞生文化起源于中国岭南广东省一带乡民的家常菜,只有在初七人日及元宵节才捞生,代替七色菜或七色羹,不像我们从过年前捞到元宵节,所以可以说是,广东创始,但由马来西亚发扬光大。”
在刚入鱼生这一行时,文锦添只是一名打工仔,公司出产鱼生酱料与配料,但与现在常见的鱼生很是不同,“以前的鱼生配料,包括酸姜、荞头等都是块状的,餐馆在订购鱼生配料后,还要聘请老师傅进行加工,把所有原料都切成丝才能上桌,费时费力,很多餐馆都因此怯步。”
文锦添先生在80年代自行创业接管美中美后,便决定要改良鱼生的做法。“在当时每家餐馆都需要请一名老师傅来为鱼生配料加刀功,太辛苦了!(到后期)请不到师傅,所以我们一改将所有配料都切成丝后,一打开就可以轻轻松松上桌,餐厅和酒楼就抢着进货。”
美中美七彩鱼生配料主要是供应给餐馆和酒楼,近年来普及到家庭式捞生。文锦添顺应这种市场需求,开始了家庭式盒装及精美礼盒包装的研发,“在开始时,我们只是用塑料袋装鱼生配料,价格才卖6令吉,可是分量足以让10个人吃,顾客纷纷表示好吃又便宜。”
虽然美中美的七彩鱼生配料每年都卖到火红,并广受好评,但文锦添却坚持不断在原料及包装上精益求精。“鱼生的灵魂在于酱料,最重要的就是梅膏,以前的梅膏都需要从中国汕头进口,而且产量很少,就有顾客向我反映,问我有没有办法做出梅膏。”文锦添表示愿意一试,结果做出来的梅膏不但色泽比中国来得鲜艳,味道也绝不逊于中国梅膏,继而成为美中美的独门酱料。
目前创办人文锦添已经把生意交由第二代传人文兆良负责,自己则在背后进行支援。而第二代掌舵人文兆良,从小就在父亲的工厂帮忙,毕业后也正式加入公司,致力推展业务范围,甚至外销,“我父亲的做法基本上是由他的师父所传下来的,他就照着一样的模式去经营,但我的方式比较不同,我就想要以更科学的方式去生产鱼生配料,当时我们外销到新加坡及澳洲的鱼生,都面对着保质期的问题,所以我们也聘请了食品保存专家,去研究开发如何改善包装,以延长保质期限。”
鱼生配料的原材料大部份是蔬果类:芋头、木瓜、乔头、嫩姜、茶瓜、冬瓜,绝对可以放心吃。经加工后变成香脆可口的青、红、白芋丝、茶瓜、乔头丝、红姜丝、原味姜丝等近10种鱼生配料。顶料集有薄脆、花生末、香芝麻、桔饼、胡椒粉及五香粉。美中美的特制酸梅酱则是这道鱼生的点晴之作,让整道鱼生的味道甚是开胃,犹如东方的沙律。
文兆良表示,生产鱼生不是一两个月的事,而是一整年的规划,时间必须要抓得很精准,“因为鱼生配料繁多,制工复杂,我们每年都要生产大约600吨的配料,可能2月过完年,3月我们就要开始筹备明年的工作,像订材料之类的,因为现在的农产品是很缺乏的,尤其木瓜、姜、荞头等十多种配料都必须提早订货。我们必须精密计算今年我们销量多少,然后估计明年我们要成长多少,并向农场洽谈预订,这就很讲究经验。”
文兆良表示,随着时代的进步,尤其是订单数量不断增加,以及出于对品质的监控,生产线的机械化是无可避免的,他不讳言,在90年代至21世纪初期,确实有过一段挣扎期,所幸他们走对了,机械化的确帮助提高鱼生生产的效率和确保品质稳定。
像外国很多人讲究健康,都会有吃沙律的习惯,而以鱼类和蔬果为主要材料的鱼生,仿佛也有作为“东方沙律”的潜质,但文兆良并不看好鱼生日常化的转变,“以我个人的意见,捞生之所以特別及受欢迎,就是因为一年只有新年这段时间能捞,就连外国朋友都觉得我们这种文化很特别,要是天天都能吃到,不但失去它原有的意义,也可能不会这样火了!”
文兆良指出,现在不但是华人兴捞生,很多友族同胞,甚至是外国人,都因为与华人一起捞生,而对这个文化产生兴趣,因此接下来美中美承诺,将会在拓展生意之余,也把马新华裔的传统文化发扬、传承下去,让海内外人士都能体验并感受到捞生的魅力!
Website:https://www.kumthim.com/
市场部电话:03-8737 5155